修辞用韵《全首拗调》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拗体七律,如“郑县亭子涧之滨,独立缥渺之飞楼”之类,《杜少陵集》最多,乃专用古体,不谐平仄。中唐以后,则李商隐、赵嘏辈,创为一种以第三第五字平仄互易,如“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之类,别有击撞波折之致。至元遗山又创一种拗在第五、六字,如“来时珥笔夸健讼,去日攀车余泪痕”;“大行秀发眉宇见,老阮亡来樽俎闲”;“鸡豚乡社相劳苦,花木禅房时往还”;“肺肠未溃犹可活,灰土已寒宁复燃”;“市声浩浩如欲沸,世路悠悠殊未涯”;“冷猿挂梦山月暝,老雁叫群江渚深”;“春波淡淡沙鸟没,野色荒荒烟树平”;“青江两岸多古木,平地数峰如画屏”;“长虹下饮海欲竭,老雁叫群秋更哀”;“东门太傅多祖道,北阙诗人休上书”之类,集中不可枚举,然后人习用者少。(越翼《瓯北诗话》卷八)
【诗例】
郑驸马宅宴洞中
杜甫
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清琅玕。
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
误疑茅堂过江麓,已入风磴霾云端。
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解析】
古代诗歌,句中平仄都有定格,不依定格者称为拗体。五七言的律诗或古体诗中,凡其中有一联不按定格者,称为拗句格。全篇拗者,称为拗律或拗调。
诗歌创作所以要用拗句格、拗律或拗调的道理,古人有所论述。范晞文指出:“五言律诗,固要帖妥。然帖妥太过,必流于衰。苟时能出奇,于第三字中,下一拗字,则帖妥中隐然有峻直之风。老杜有全篇如此者,试举其一云: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别离已昨日,因见故人情。’散句如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 ‘一迳野花落,孤村春水生。’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 ‘村村雨外急,邻火夜深明。’ ‘山县早休市,江桥春聚船。’‘老马夜知道,苍鹰饥着人’,用实字而拗也。‘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 ‘蝉声集古寺,鸟影渡寒塘。’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用虚字而拗也。其他变态不一,却在临时斡旋之如何耳。苟执以为例,则尽成死法矣。” ( 《对床夜话》)
杜甫诗中七律为拗调者计有两首,即《郑驸马宅宴洞中》和《白帝城最高楼》。《郑驸马宅宴洞中》是杜甫在驸马郑潜曜家中宴饮所赋的即兴诗。该诗为全首拗调的七言律,首句不用韵的平起式。其原本的平仄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祝福语 lLYsC.Cn)
该诗为拗调的实际情况是 (以。标平,以·标仄):
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清琅玕。
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
误疑茅堂过江麓,已入风磴霾云端。
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凡诗句中与平仄格律不合的字,都称为拗。但古人严格要求的所谓的拗,是指除二、四、六字的拗之外,只有五言句的第三字、七言句的第五字与平仄格律不合的,才称为拗。《郑驸马宅宴洞中》一诗与平仄格律格式相较,全诗都是拗句,故称拗调。
拗句既是既定的平仄格律的失调,从诗歌整体声律美考虑,应该说是一种缺欠,有损于声律的和谐性。在诗歌创作中所以产生拗句格、拗律或拗调,还要从声律的审美要求考虑。拗体乃是在诗歌创作中,对既定的声律格式、框架的突破,是诗歌格律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新的改革尝试。应该看到,拗体使诗歌的声律在平仄高低疾徐各方面发生了变化,能使声律改变千篇一律,产生不流于一般化的新鲜感。这也体现了诗歌在声律方面审美意识的变化。唐代诗人薛能,创作律诗严守正体律调,其格反低。杜甫不拘格律,时出拗体,却转有沉郁雄浑之气。因此日本学者曾在《全唐声律论》中说:“天下之事有正则有权。权也者,变也。……先舛而后合者谓之知权;先合而后舛者谓之不知权。……诗律之于变格亦如之。”古人指出多写拗体的道理: “……《三百篇》而后,未必尽被管弦,但求写意兴而已。故宁使音律不叶,不使词意不工。此杜律之所以多拗体也。”(郎廷槐 《师友诗传录》 引张萧亭语)
古人也找出补救拗句的办法,叫做拗救。扼要而言,拗救有两种手法:一是本句自救,即在同一句中,第一字应平而用仄,则第三字应仄而用平。二是对句相救,即出句第二字应平而用仄,则对句第三字应仄而用平。这样做,显然是为了谐调平仄声律。
关于拗体诗的发展情况,古人有不同的论述。魏庆之说创自黄庭坚,在《诗人玉屑》中讲:“鲁直换字对句法,如 ‘只今满坐且尊酒,后夜此堂空月明’。‘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欲其气挺然不群。前此未有人作此体,独鲁直变之。”这样认识是短浅的。胡仔看得较全面,《苕溪渔隐丛话》中载:“苕溪渔隐曰:‘此体本出于老杜,如 ‘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一双白鱼不受钓,三寸黄甘犹自青’。……似此体甚多,聊举此数联,非独鲁直变之也。今俗谓之拗句是也。”唐代诗歌中,有许多名家写出不少拗体。 崔颢所写脍炙人口的《黄鹤楼》诗,前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首句就是平起仄收式,但第四字用平声“乘”,第六字用仄声鹤,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是平,而用了仄声“去不”,第四句第五字应为仄声,而用了平声“空”,也是拗体。
拗体诗对后代有一定影响,清王轩《声调语序》中说:“韩 (愈)孟(郊)崛起,力仿李杜拗体,以矫当时圆熟之弊。” 李商隐、 黄庭坚、元遗山等诗人,也都颇受其影响。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黄庭坚:黄庭坚(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字鲁直,乳名绳权,号清风阁、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摩围老人、黔安居士、八桂老人,世称黄山谷、黄太史、黄文节、豫章先生。宋江南西路洪州府分宁人(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祖籍浙江省金华市。北宋诗人黄庶之子,南宋中奉大夫黄相之父。北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故事的主角。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黄庭坚的书法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他和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
2、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出自枕书《博物记趣·尼克松总统与冰糖莲》:“这是比较文学中的佳话,且让文学家去赏析,这里不说下去了。”修辞:①夸张②比喻③拟人④反问⑤排比⑥对偶......2:修辞手法的作用词句表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现在在大学高中初中都要做赏析句子的题,可要怎么做好这一类题呢?现在我教大家几种方法,以便面对这种题时找不到主题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
3、注释:注释是指解释字句的文字,也指用文字解释字句。可以是文字符号图片等多种形式。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为古书注释开始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有脚注、篇末注、夹注等形式。古籍注释列在正文之中,有双行夹注和夹注。现代书籍注释列于正文当页之下,称脚注,亦称本面注;列于文章之后或列于书籍之后者称篇末注。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全书注文的编排一般要求统一,以便于读者查考。注释在教科书中应用广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现代学术作品中的注释一般分内容解释...
4、修辞:修辞是汉语词语,拼音是xiūcí,即文辞或修饰文辞。“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修饰文辞;作文;亦指文辞或修饰文辞。唐白居易《得乙与丁俱应拔萃互有相非未知孰是》:“勤苦修辞,乙不能也,吹嘘附势,丁亦耻之。”明王廷相《大复集序》:“稽述往古,式昭远模,摈弃积俗,肇开贤蕴,一时修辞之士翕然宗之,称曰李何云。”清顾炎武《春雨》诗:“平生好修辞,著集逾十卷。”清俞樾《诸子平议·老子》:“自宋以来儒者不以修辞为事,莫窥斯秘矣。”唐殷璠《河岳英灵集·李颀》:..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