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与李香香》后记 原文 翻译 赏析

非凡网 1200 0

《王贵与李香香》后记 原文 翻译 赏析

  一颗光辉夺目的星星,从西北高原上出现,它照耀着今天和明天的文坛,这就是《王贵与李香香》。

  《王贵与李香香》出现,无疑的,是中国诗坛上一个划时期的大事件。

  作者李季不是文艺工作者,也不是诗人,他是群众当中做实际工作的,一个爱好文艺的人。这首诗,是他参加实际群众斗争生活的珍贵收获,用陕北民歌《顺天游》的形式,写出三边民间革命和爱情的历史故事。从第一行起,到最后一行,洋溢着丰富的群众的感情,生动而有地方色彩,作者给我们刻绘一幅边区土地革命时代的农民们斗争图画。

  不仅是题材新鲜,也不仅是风格简明,它给我们提供了新诗写作的严肃课题,说得广泛一点,它给我们提供了人民文艺创作实践的方向。

  如果说:过去中国反映人民生活的诗篇,绝大多数的成果,是诗人的诗,这意思是说,是诗人站在一边的同情的立场,通过诗人自己的感情,对人民生活的歌唱。那么,这儿是产生自人民当中的诗篇,它的思想,它的感情,它的生活, 它的语言,是人民的,是发自人民内心的真实的声音。

  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作家,经过思想改造以后, 曾经是,现在也还是为这个问题所苦恼着:旧的非人民大众思想感情否定了,新的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这个新陈代谢之间,青黄不接之时, 旧时那一套思想感情, 自己是熟悉了。现在弃之惟恐不尽;对新的, 虽然相当陌生, 却要努力学习去掌握。这就是为什么作家经过思想改造,都纷纷到实际当中去,到人民大众当中去,有些作家甚至暂时沉默了的道理。只有实际到人民斗争生活当中去, 自己不再具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成为人民大众当中的一员, 和他们共呼吸,共患难,共荣辱,这样才能写出人民伟大的诗篇。人民伟大的诗篇也只有在人民大众当中, 才能产生出来,亭子间和窟洞里的艺术之宫和它是无缘的。

  李季和他的诗篇,就是一个有力的注释。在这首诗里,我们看不到旧思想的脉胳,也看不到不健康感情的痕迹。

  有人说:诗,是语言创造的艺术, 诗有诗的语言;广义的这样讲, 当然没有谁反对。问题是:什么是诗的语言?什么是语言的创造?这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明里暗里,仿佛有这样一种倾向:诗的语言是和一般常人生活的语言不同, 是经过诗人精心创造出来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一些少数诗人的座右铭。怎样惊人呢?有的念起来诘屈聱牙,有的堆砌着言之无物的所谓诗的语言,如果把这些空泛的语汇去掉,一首诗留下给读者的,竟然有限得很,顶多是飘忽得如一阵烟似的感喟。

  这里面缺乏战斗生活内容的立柱,也缺乏真正感情的基石, 因此炫惑读者的,就靠那一种不合身的文学外衣。

  在这首诗里,每一行,都充满了斗争生活;每一行,都是斗争生活的结晶;全篇洋溢着人民斗争生活的感情。作者用陕北民歌《顺天游》的形式写出,说它是旧的形式也可以,说它是新的形式也可以,因为它是在《顺天游》这一形式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已不同于原来的面貌。这是中国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奇花, 是人民诗篇的第一座里程碑,时间将增加它的光辉。

  (《王贵与李香香》,香港海洋书局1947年版)

  赏析 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最初于1946年夏天在《三边日报》上连续发表,同年秋,又连载于延安《解放日报》。1947年,周而复把这首诗收进由他主编的《北方文丛》第一辑,交由香港海洋书屋出版。这篇后记便是周而复编辑这首诗时有感而作。

  作者在后记中,充满激情地赞扬了这首诗和它的作者。他写道,这首诗的出现, “无疑的,是中国诗坛上一个划时期的大事件”,这首诗不仅“题材新鲜”、“风格简明”,更可贵的是它“提供了新诗写作的严肃课题”, “提供了人民文艺创作实践的方向”。周而复在后记中,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观点。一方面,这首诗洋溢着丰富的群众的感情,它的思想、感情是人民的,是产自人民当中的诗篇。另一方面,诗的语言运用“信天游” (文中为“顺天游”, 含义相同)的形式,是来自民间的、群众最易接受的语言。后记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这首诗进行剖析,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诗人如何继承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走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创作属于人民大众的作品。

  《王贵与李香香》全诗700多行, 曾有作家称之为“长篇乐府”。它以王贵和李香香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描写了农民群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在党的领导下,反抗地主阶级、建立革命政权的曲折过程。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和革命的整体命运相结合,幸福与痛苦相接,光明与黑暗交错,经过曲折的斗争过程,获得了团圆的结局。正如诗的副标题,长诗写的是一个“三边民间革命历史故事”。

  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而富有激情,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黄土高原独特的生存环境,孕育了“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信天游”的内容富有生活气息,曲调高亢,有的充满喜庆,有的略带苍凉。隔着一道道山梁, 见不到人影儿,听得到音儿的陕北三边人民,用“信天游”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对美好生活的企盼。诗作者深入生活,搜集、整理和研究这种民歌形式,结合传统的比、兴手法,运用于诗歌创作中。这首长诗是由200多首“信天游”连缀成篇。诗作者用群众自己的语言,讲述群众自己的故事,表达群众真实的情感和思想。这首诗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它根植于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的土壤当中,打破了新诗与群众之间的隔阂。

  “五四”提倡白话文运动以来,就提出新诗民族化、大众化的问题。当时,较早创作新诗的是一部分接受了西方文明洗礼的知识分子,新诗的思想观念、表现手法都明显带有“欧化”的痕迹,那时的新诗是属于少数知识分子的,还没有走进广大群众中。因此,新诗民族化、大众化的问题,是一个长期讨论而没有较好结果的问题。《王贵与李香香》的出现,像“一颗光辉夺目的星星”,又如一股清新的来自山野的风,为新诗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经验,对于新诗向民族化、大众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篇后记,通过对《王贵与李香香》的内容和形式的分析,指出了只有“深入到”“人民斗争生活当中去,和他们共呼吸、共患难、共荣辱,才能写出人民伟大的诗篇”。这篇后记中包含一种“辩证”思想。他说:旧知识分子的旧的思想感情,在经过思想改造和深入生活之后,是可以改变的,可以成为人民大众的一员的。诗歌创作的语言可以从群众中来,从民歌中来,但又是在旧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已不同于原来的面貌。这些论述是符合思想变化和语言发展的规律的。它不提倡对立,提倡改造之中有继承,继承之中有扬弃。《王贵与李香香》是新诗民族化、大众化、多样化的典范,但它提供的是经验而不是模式,更不是样板。它的出现,真正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新的艺术空间,提供的是一个起点。如果在这之后的人们停止了探索,将会把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引入歧途。从这点来讲,《王贵与李香香》提供的创作经验和周而复后记中所表达的关于诗歌民族化、大众化的思想对今天以至今后的诗歌创作似是有意义的。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出自枕书《博物记趣·尼克松总统与冰糖莲》:“这是比较文学中的佳话,且让文学家去赏析,这里不说下去了。”修辞:①夸张②比喻③拟人④反问⑤排比⑥对偶......2:修辞手法的作用词句表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现在在大学高中初中都要做赏析句子的题,可要怎么做好这一类题呢?现在我教大家几种方法,以便面对这种题时找不到主题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

  2、大众化:大众化(bingpeople),汉语词语,人们中普遍的现象或事物称为大众化。众文化虽多了“大众”的限定,其含义仍然多得惊人。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等理论家都曾对大众流行文化定过义;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伯明翰学派霍加特、威廉姆斯、霍尔、汤普森从张扬大众文化起家,成为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奠基人;英美理论家杰姆逊、费斯克以及法国学者布尔迪厄、鲍德里亚尔等也对当代大众流行文化说了不少观点不同,意义却都十分深刻的话,还有一大批媒介通俗流行文化理论家批评家,他们的理解与思考构成了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另类”。先找找有关大众文化的主要说法吧。定义一,广受欢迎或者众人喜好的文化;威廉姆斯在...

  3、人民大众:人民大众,读音rénmíndàzhòng,汉语词语,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词目】人民大众【出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大众: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资料来源: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当时社会各阶级进行划分地主阶级(封建制度象征与帝国主义的代理)资产阶级:买办性(为帝国主义资本家服务)、民族性(妥协软弱但具有革命意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无产同盟)农民:富农(半封建)、中农、贫农(中农与贫农都是无产同盟)无产阶级(革命彻底性)游民:动摇阶层(需要积极进行改造,同时也要...

  4、后记:后记是指写在书籍或文章之后的文字。多用以说明写作经过,或评价内容等,又称跋(ba)或书后。有时作者故意用后记的形式对某个问题提出引人深思的看法,让读者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唐代韩愈作《科斗书后记》便有后记之称。古人多用书某书或某文后这一题名,如宋代欧阳修即有《书梅圣俞稿后》,曾巩有《书魏郑公传后》,王安石有《书李文公集后》,都以书后为题。偶或用读某书或某文后题这一名称,如唐代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便名之读后题。后世所谓题跋,都是后记。后记实际是列在书后的序文(见序),但与序文稍有不同。其差异之处在于后记或跋,篇幅往往小于序,在内容方面往往不需如序说得那么全面,体制规模也都小于序文。...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