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创作背景
1935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与此同时,德国、意大利这两个法西斯国家也疯狂向外侵略。同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共同抗日。
9月间,毛泽东率领红军登临昆仑山的支脉岷山,远眺昆仑,联想到深重的民族灾难和世界危机,构思了这首词,并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将它写了出来
※个人赏析
作为一个革命统帅,毛泽东一生翻越过许多高山峻岭,也创作了许多描写山的诗词,但是没有哪一首能像《念奴娇·昆仑》这样,有这么多神奇的描绘和浪漫的想象,更为重要的是,这首气势豪迈的词还表现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实现崇高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和抱负。
词的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昆仑山高寒多雪的壮丽景色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词一开篇,作者就从空间、时间两方面把昆仑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描写了它的高大和恒久。在空间上,“横空出世”四个字突出了昆仑山高高横亘于空中,高出人世的宏伟形象,然后再用一个“莽”字形容昆仑山莽莽苍苍,远大而无穷无尽的气势。在时间上,“阅尽人间春色”突出了昆仑山不仅高大磅礴,而且年代久远,见证了人世的沧桑。词的开篇写得气势磅礴,雄健有力,这表现出作者的豪迈气魄和无比丰富的想象力。
接着作者化用张元“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昆仑山壮丽的雪景。崎岖曲折、巍峨起伏的昆仑山脉就如同许多玉龙一样沸腾起舞、银光闪闪、寒气逼人,把整个天空都闹得冰冷寒透,从而表现出昆仑山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伟力。
接着作者化用张元“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昆仑山壮丽的雪景。崎岖曲折、巍峨起伏的昆仑山脉就如同许多玉龙一样沸腾起舞、银光闪闪、寒气逼人,把整个天空都闹得冰冷寒透,从而表现出昆仑山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伟力。
写到这里,作者突然笔锋一转,不再写昆仑山的美景,而是开始描写昆仑山给人民带来的危害。“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当夏季来临的时候,昆仑山的积雪开始消融,形成滚滚水流进入江河,导致洪水泛滥,无数劳动人民因此而家破人亡,葬身鱼鳖之腹,这里虽然表面上写的是天灾,但其实是暗指反动派一心只想发动战争,全然不顾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所以作者用了一个设问句表达自己激愤:“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个问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借景抒情,在黑暗的旧社会,有谁能来改造自然为人民造福呢?这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下阙回答了上阕尾句的疑问,写怎样去改造昆仑山,从而抒发了作者征服自然、造福人民和打倒帝国主义,实现世界大同的伟大理想。“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下阙一开始,作者就把昆仑山人格化,直接与昆仑山对话,使整首词增添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告诉昆仑山不要太高,也不要太多雪,但是怎样才能做到呢?于是作者发挥了奇特的想象“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作者想象着自己要依靠在天边,拔出极长的宝剑,把昆仑山裁成三截。在这里,作者用充满豪情的词句表达了自己要改造世界的理想,并且把一个比昆仑山更加高大的巨人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接着作者进一步想象,把昆仑裁为三截后,要“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只有这样,才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全词写到这里,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那就是要打败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帝国主义。在这里,作者不仅想到了中国人民,还想到了世界人民,气魄宏大,精神更崇高,真正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理想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这首词可以看做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但是毛泽东并没有用干瘪的文字来表达,而是借用大胆的想象吟咏出世界大同的伟大理想。在词中,他的想象驰骋于天地人间、古今中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使我们得到了艺术的感染和美学的享受。读完全词,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立足中华,放眼世界,心系全人类,比昆仑山还要高大的伟人形象已经矗立在我们的面前。
标签: 念奴娇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