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吕氏春秋·疑似》原文鉴赏 使人大迷惑者

非凡网 22 0

《先秦散文·吕氏春秋·疑似》原文鉴赏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①;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②。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故墨子见歧道而哭之③。

  周宅丰、镐④,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⑤,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冠至⑥,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冠当至⑦,幽王击鼓⑧,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⑨,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⑩,为天下笑。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贤者有小恶以致大恶。褒姒之败,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灭,故形骸相离,三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11),而平王所以东徙也(12)。秦襄、晋文之所以劳王劳而赐地也(13)。

  梁北有黎丘部(14),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15)。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16),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17)。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18):“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19)!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20),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21),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不能反也,遂逝迎之(22)。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23)。舜为御(24),尧为左(25),禹为右(26),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其知之审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注释】 ①吴干:古名剑,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故称。 ②辩言:能说会道。通:通达事理。 ③见歧道而哭之:因为歧路使人捉摸不定,所以为之哭泣。《淮南子·说林训》说哭歧路的是杨朱。 ④宅:居。丰:周文王时周的国都,在今陕西户县东。镐(hao号):周武王建都于镐,又名镐京、宗周,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水东岸。 ⑤葆祷:土台。王路:大路。 ⑥即:如果。 ⑦当:通“尝”,曾经。⑧幽王:周幽王,名宫涅,西周最后一个天子。公元前781—前771年在位。 ⑨褒姒(bao si 包四):周幽王宠妃。褒:国名。姒:姓。 ⑩丽(li梨)山:即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 (11)所用:所以。 (12)平王:周平王,名宜臼,幽王子,公元前770—前720在位。幽王死,平王为避戎人,迁都洛邑(洛阳),是为东周。 (13)秦襄:秦襄公,公元前777—前766年在位。晋文:晋文侯,公元前780—前746年在位。劳王劳:下一“劳”字当为衍文。劳王:犹勤王,为天子辛劳尽力。指秦襄公、晋文侯护卫平王东迁。 (14)梁:周时诸侯国。部:《后汉书·张衡传》李贤注引作。乡”。 (15)喜:当作“善”。子侄:当作“子姓”。子姓:子孙。昆弟:兄弟。 (16)之:往。 (17)苦:困犀,折磨。 (18)诮(qiao 俏):责备。 (19)孽:妖害,用如动词。 (20)责:讨债。 (21)端:故意。(22)逝:往。 (23)其人:指适当的人。 (24)御:驾车的人。 (25)左;古时乘车,尊者居左。 (26)右:车右。职责是保卫尊者,并担负推车等力役之事。

  【今译】 让人深感迷惑的,一定是相似的事物。最使玉匠伤脑筋的,是看上去象玉一样的石头;最使鉴定剑的人伤脑筋的,是看上去象吴干一样的剑;最使贤明的君主伤脑筋的,是那些见闻广博、能言善辩、看上去象通达事理的人。亡国的君主看上去好象很聪明,亡国的臣子看上去似乎很忠诚。相似的事物,使愚昧的人深受迷惑,而圣人也要用心思索,所以墨子看见歧路而为之哭泣。

  周建都于丰、镐,靠近戎人。周天子和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筑高大的土台,上面设置大鼓,鼓声远近都能听到。如果戎寇入侵,就击鼓传告,诸侯的军队就都来援救天子。有一次,戎寇入侵,周幽王击鼓,诸侯的军队都赶来援救,褒姒看到了这个场面非常高兴。幽王想要博得褒姒的欢笑,于是屡屡击鼓,诸侯的军队一次又一次赶来,却不见敌寇。到后来,戎寇真的来了,幽王又击起鼓,但诸侯的军队都不来了,幽王于是被杀死在骊山之下,为天下人耻笑。这是因为没有敌寇乱击鼓而误了真的敌寇啊。贤明的人有小的过失尚且会招致大的灾祸,又何况不肖的人呢?褒姒的祸害,就在于让幽王喜好无足轻重的欢乐而招致灭亡之祸。所以幽王身首分离,三公九卿出逃。这也是褒姒之所以身死,平王之所以东迁的原因,是秦襄公、晋文侯之所以起兵勤王、并被赐以土地的原因。

  梁国北部有个地方叫黎丘部,那里有个奇特的鬼,善于变化成人们子孙兄弟的样子。乡中有个老者到市上去,喝醉了酒往家走,黎丘奇鬼变成他儿子的模样,搀扶他回家,在路上苦苦折磨他。老者回到家里,酒醒后责问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难道说不慈爱吗?我喝醉了,你却在道上苦苦折磨我,这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以头碰地说:“您遇到鬼怪了!没有这回事呀!昨天我去东乡讨债,不信的话,您可以问别人。”父亲相信了儿子的话,说:“噢,这一定是那个奇鬼作怪了!我本来就听人说起过它。”老者决定第二天特意再到市上饮酒,希望遇见奇鬼,把它杀死。第二天天刚亮,老者就到市集上去,又喝醉了,他的儿子怕父亲回不了家,就去接他。老者望见他的儿子来到跟前,拔剑就刺。老者的思想被看上去象他儿子的奇鬼所迷惑,因而杀死了自己的真儿子。如果被看上去象是贤士的人所迷惑,而错过了真正的贤士,这就和黎丘老者的思想一样糊涂。

  对于令人疑惑的相似的现象,不能不审察清楚。审察这类现象,一定要找适当的人。即使舜做驾车的人,尧坐在车的左边,禹坐车右,进入草泽也要向牧童问路,到了水边也要向渔夫请教。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们对当地的情况了解得最清楚。孪生子长得很相像,但他们的母亲总是能够辨认,这是因为母亲对儿子了解得最清楚。

  【集评】 宋·刘辰翁:“两设喻(按:指“石之似玉”、“剑之似吴干”)总提下博物辨智者之似通,见人主当审真似之分,文字确切而当。”

  明·王荆石:“此一段说奇鬼能为似以乱真,见疑似者不可不察,真所谓题外生意,奇论骇人。”

  明·申时行:“设此喻(按:指“奇鬼”之喻)以见世主昏惑颠倒,不审查而害其良臣。”(以上三条见明·焦竑《二十九子品汇释评》)

  民国·张之纯《诸子菁华录》:“天下之可患者莫如似是而非,若莠之于苗,芎努之于藁本,蛇床之于蘼芜,黄精之于鉤吻,讹误者所在多有,孔子恶乡愿正为此也。”“此段借幽亡事以证疑似之误。”“更借黎丘丈人事以证疑似之误。”

  【总案】 这是《慎行论》第三篇,强调对相似之物要认真辨察。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不注意辨察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周幽王“以无寇失真寇”,黎丘丈人惑于奇鬼而“杀其真子”,都从反面证明了辨察疑似之迹的重要。关于辨察疑似之迹的方法,作者提出“察之必于其人”,即向了解情况的人请教。文章明确指出,即使是尧、舜、禹这样的古代圣贤,进入水泽也要问牧童、渔师。作者这种重视劳动人民的直接经验的思想,在当时是很可贵的。文章观点鲜明,引事设喻,语言形象生动。

  免费下载《先秦散文·吕氏春秋·疑似》原文鉴赏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先秦散文: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古代中国是散文大国,也是出现这种文体最早的国家。后代散文源于先秦散文,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先秦地图中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

  2、原文:原文,汉语词语,读音是yuánwén,释义为原作品、原件,出于明张居正《女诫直解》。征引、转写或改写时所依据枣柜的文字。翻译时所依据的词句或文章。明张居正《女诫直解》:“谨案集中《女诫》原文,与《后汉书》字句互异者多。”【反义驼狼您词】译文清束说采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一:“﹝《广韵》﹞三谜篮挨罪萧:‘要,身中也。象人要自由之形。’”桉此等,皆宋人用徐铉本校改,非《广韵》原文拔腿棕也。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二章七:“这样一段诗,在多祝体赠看几遍原文之后,多少照尝应杠还可寻出一点意义。”鲁迅《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谈到日本有许多翻译太坏,简直比原文还难读……他就笑...

  3、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

  4、疑似:疑似,汉语词汇,拼音yísì,释义是类似;近似。引申为嫌疑。谓似是而非或是非不明。指似是而非的事物。迷惑不解。亦指疑惑的事。类似;近似。引申为嫌疑。谓似是而非或是非不明。指似是而非的事物。迷惑不解。亦指疑惑的事。①《荀子·正名祖整背》:“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晚茅习②唐韩愈《春雪映早梅》诗:“玲珑开已徧,点缀坐来频。那是俱疑似,须知两逼真。”③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夫人言虽未必皆桨欢慨然,而疑似则有以致谤。”④清陈确《复张考夫书》:“而弟所忧者,在疑似之乱真,为圣学千秋之计。”...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