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哲理的诗句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言必信,行必果。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0.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1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13.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4.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15.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16.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7.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1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9.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0.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21.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2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4.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2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2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27.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
28.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2.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37.若人有眼大于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38.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3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免费下载游山西村蕴含哲理的诗句蕴含哲理的诗句40句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哲理:哲理: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通常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理论,它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它主要探讨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形态等,相比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而言,它的表现形式通常是智慧箴言式,典型作品:《重大人生启示录》。它也可以泛指一切价值观和生活智慧。它的功能是让人了解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和道理,对人们的生活起到指引作用。它是能使人的精神新生的原理或形而上学的机制;关于宇宙和人生根本的原理。能使人的精神新生的原理或概念:为什么会有结构。人认识事物是从片面,不完整开始的。老子:一般人看到事物的正面却看不到反面,事物有矛盾性的。一个正方体不是从一面就看清的。老子:有“无”这个概念,...
2、蕴含:蕴含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yùnhán,意思是包含在内。蕴含,是文学作品的又一构成因素,是文学作品的构成的第三个层面。它是文学作品的题材所包蕴的思想、意义。包括审美性。客观性。丰富性。主导性。蕴含是动词,指一个词包含了的内容。同“蕴涵”概率统计简明台葛巴教程如果事件A发生必导致事件B发生,则称A蕴含了B,或者说B包含了A,记为A包含于B。蕴含的符号:A蕴含B,记为"A→B"蕴含的传递性:如果A→B并且B→C,那么A→C(读作:如果A蕴含B并且B蕴含C,那么A蕴含C)...
3、西村:西村(Xīcūn)原来属南海县恩洲堡27村范围,因地处城西,统称西村。后来被广州划走,改属广州市荔湾区。由西场、西溪、增步、大岗元、黑山组成的片区。在广州城区西北部,紧靠珠江支流增埗河。唐时成村庄。位于广州市城西有“藤乡”美誉之称的金沙洲沙贝。西村有二十多年的藤席生产经营历史。所有材料均选用优质的印尼进口藤,开发出各类沙丝、合丝、藤芯等原材料。并大量编织生产藤席、藤笪,如:磨青席、坑片席、青密笪、中眼笪、坑片笪、骨片笪、斜纹笪等各款式的半成品。现有西村的工人体育场在晚唐时期是西村窑的一个制作厂,当时西村窑出口东南亚,瓷器以胎色白,釉色以青釉为主,也有米黄、黑、酱色和褐色为主。西村富有多所学校如...
4、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