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弢《谈礼教》原文|注释|赏析
汉高祖既登大位,因为群臣放肆,便觉得坐龙廷的滋味未必比住凉亭好,等到孙叔通把朝仪一定,才恍然于做皇帝的高贵,而感到礼教的需要。
其实礼教的订立,总是只替为帝为王者着想的:让大众戴上镣铐,使人与人之间隔着高墙,而仅仅给少数野心家以特权。如果有人摆脱镣铐,爬过高墙,甚而至于使野心家的特权发生动摇,那就是背叛礼教,成为“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了”。
然而这也并不是甚么不易的定律。
“乱臣贼子”如果能够做到帝王,倡导礼教的先生们也就立刻背着礼教的招牌光临了。这回自然也还是替为帝为王者着想。“乱臣贼子”一坐龙廷,不免就生野心,镣铐既锁不着自己,而况还有许多好处,落得做个人情。所以几千年来,诸子百家,被斥为邪说异端,散佚殆尽,而孔二先生却能够巍然独存,就是因为这缘故。
孔二先生巍然独存,也便是礼教的不落伍。何况读书人还要拿来当作看家本领,努力宣传。于是男人制服女人,礼也;主子压迫奴隶,礼也;上司驱策下属,礼也;至于帝王治国,当然更是非礼不可。这成见越来越深,就弄到虽非“乱臣贼子”,但“君要臣死”,也就“不得不死”了。
这上面便产生了“莫须有”。
其结果更惨的,还有死守睢阳这一幕,据《唐书忠义传》载:
张巡守睢阳城,尹子奇攻围既久,城中粮尽,易子而食,析骸而爨。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 “请公等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
此妇人! ”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括城中妇女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
这回是弄到夫要妻死,官要民死,也都不得不死了。因为要保全自己对主子的一点忠心,去完成礼教,便不惜牺牲无辜。所谓礼教也者,在这里便显出了他的吃人的面目!
(1934年1月25日作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唐弢杂文选》)
赏析封建礼教在“五四”时代曾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但在30年代又有死灰复燃的趋势。其时“尊孔读经”的谰调甚嚣尘上,蒋介石亲自发起的“新生活运动”鼓吹以“礼义廉耻”为生活准则,并提出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中心意识”。在这沉渣再度泛起,妖氛卷土重来之际,以鲁迅为大纛的左翼作家们又以冲锋陷阵之势对活着的僵尸发起了冲击,年轻的唐弢的这篇杂文便是鸣镝纷飞中的利刃的一击!
这篇杂文的特点之一就是高度的凝炼。批斫封建礼教,是一个偌大的题目,即使洋洋万言亦不定能穷尽其一侧一面。然而这篇千字短文却有不亚于、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于长篇巨制的效应,一如匕首般地使王者于咫尺之内立见颈血。此为何?乃因作者牢牢抓住礼教“仅仅给少数野心家以特权”这要害的一点,加以纵深开掘,而且把笔者长期思索、观察的真知灼见浓缩于笔底。你看这篇短文不仅一针见血地揭示出礼教“总是只替为帝为王者着想”的本质——“让大众戴上镣铐,使人与人之间隔着高墙”; 而且深刻地揭露出其有奶便是娘、有权便是主的妓女般的“品格” :它既宣称“‘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可是当“‘乱臣贼子’如果能够做到帝王,倡导礼教的先生们也就立刻背着礼教的招牌光临了”。这正是所谓 “圣之时者也”,口称圣贤、恪守礼教的正人君子们不过是一些见“胜者为王、败者为贼”之风而使舵的赶时髦、逞摩登、拣高枝儿飞的市侩……。文章还进一步揭露了礼教的狰狞与凶残: 它不但“虽非 ‘乱臣贼子’ ,但 ‘君要臣死’ ,也就 ‘不得不死’ ”,而且“夫要妻死,官要民死,也都不得不死了”。维权——市侩——吃人,一篇千字短文,精辟地阐透了封建礼教为特权的野心家效劳的“三部曲”,这就淋漓尽致地撕下了礼教伪善的画皮,暴露出其凶残、罪恶的本来面目。匕首之威力于此可见!
这篇杂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形象性。杂文素称“形象性的政论”,离开了形象性,杂文也便失却了它之为文学的一“体”。此文不但在开头部分以“汉高祖既登大位……等到孙叔通把朝仪一定,才恍然于做皇帝的高贵”的具体史实始;结尾部分以《唐书·忠义传》所载“张巡守睢阳城……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括城中妇女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的血淋淋的掌故终,就是在中间主要部分的论证、说理中也无不贯穿形象思维的特质。我们前面所引征的“镣铐”、“高墙”、“背着礼教的招牌光临”等文字已约略可见其形象性渗透的端倪。更为典型的是分析“‘乱臣贼子’一坐龙廷,不免就生野心,镣铐既锁不着自己,而况还有许多好处,落得做个人情”的心理状态。作者不愧为一个高明的杂文家,他不是如我们的一些杂文作者似的,把“形象性”作为外加的调料和胡椒面,在一般性的政论文字中穿插一些古今中外的事例或加几句比喻,弄一点讽刺、幽默的言辞,而是遵循着杂文所独具的形象思维规律,在礼教人尽可夫——无论怎样改朝换代,礼教均可“忠实”地为新的统治者服务这一点上,作为被服务的一方,作者不作社会学的思考,而作心理学、人学的分析和揣摹,这样就使作者所表现的对象具有文学即人学的特性,而且更为入木三分地揭示出那班标榜着“惟思一人治天下,不愿天下治一人”的“天子”的自私的隐秘和顺水推舟的狡猾。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诸子百家,被斥为邪说异端,散佚殆尽,而孔二先生却能够巍然独存……”。这“巍然独存”的形象的背后包含着作者怎样尖酸、刻骨的冷嘲与热讽,读者便可以想见,体味了。
免费下载唐弢《谈礼教》原文 注释 赏析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注释:注释是指解释字句的文字,也指用文字解释字句。可以是文字符号图片等多种形式。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为古书注释开始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有脚注、篇末注、夹注等形式。古籍注释列在正文之中,有双行夹注和夹注。现代书籍注释列于正文当页之下,称脚注,亦称本面注;列于文章之后或列于书籍之后者称篇末注。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全书注文的编排一般要求统一,以便于读者查考。注释在教科书中应用广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现代学术作品中的注释一般分内容解释..
2、礼教:礼教,汉语词汇,拼音lǐjiào,释义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礼教,指礼的教育。语出《列子·杨朱》:“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礼是指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指礼仪教化。礼教,指礼的教育。礼教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名教系统的破坏行为称为“僭越”。《孔子家语》称“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凌廷堪说:“上古圣王所以治民者,后世圣贤之所以教民者,一礼字而已”。魏晋时“名教”泛指整个社会人伦秩序。宋袁燮《又乞归田里第一奏》:“公论弗容,士友交谪,皆以为名教罪人,臣实惧也。”僭越就是指做出超越自身阶...
3、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出自枕书《博物记趣·尼克松总统与冰糖莲》:“这是比较文学中的佳话,且让文学家去赏析,这里不说下去了。”修辞:①夸张②比喻③拟人④反问⑤排比⑥对偶......2:修辞手法的作用词句表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现在在大学高中初中都要做赏析句子的题,可要怎么做好这一类题呢?现在我教大家几种方法,以便面对这种题时找不到主题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
4、乱臣贼子:乱臣贼子,动画片《果宝特攻》系列中的角色,四大恶贼之二,是京城里的高官,在五年一次的全国文武状元考试中徇私舞弊,收买考官,想成为新一届的文武状元。谁知阴谋被果冻三剑客发现,双方展开各种较量,最后陆小果夺得文武状元,从此对果冻三剑客恨之入骨。果宝特攻4乱臣贼子(第一、二部)四大恶贼老二,是一根帅气的紫红甘蔗,曾经是京城里的高官,是个读书人(但第三部中曾提及连小学都没毕业)。不料有一天,他被抓了起来,因为他的名字是乱臣贼子,后来上了花果山,成为了东方求败的手下。有点腹黑,狡猾。是花果山守护者之一。(第三部)乱臣贼子是魏国丞相东方求败手下的一员猛将,为人十分奸诈,曾设下迷局妄图抓住果宝特攻,但是被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