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游黄山记》原文与赏析
袁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洌,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 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中,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黄山有前后海之名,左右视,两海并见。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幸松针铺二尺厚,甚软,可坐。晚至狮林寺宿焉。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夹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 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 则则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 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惜未挈长绳缒精铁量之,果若干尺耳。”僧大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乃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 不能袜,被水沃透; 不敢杖,动陷软沙; 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负时,捷若猿猱,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俯视深坑,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 有“胆为云”之说,信然。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余里,入山凡七日。
诗人袁枚的这篇《游黄山记》,从开始登山写起。他引用了僧人的话“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这极言登山之艰难。所以,他虽自强亦不免要借助壮佼的“惯负客者”的帮助,且步且负而上。
随着他足迹所到,黄山的景物被一一展现开来。
袁枚从慈光寺,经过极艰苦的行走,到了云巢洞,蹑木梯而上,直至傍晚到达文殊院。这时,看慈光寺,如同落到釜底。慈光寺与文殊院的景色截然不同,山上的文殊院5月天还得身披几重裘衣,还得拥火而坐。而景色变化,真是气象万千,顷刻之间,云气直冲室内,两人对面相坐,也只能闻其声而不能辨其形。对昂霄逼汉的黄山,尽管作者在这里着墨不多,但经过作者这一番生动描写,就一下子将人们带进到了一个神话般的境界,令人无限神往。
然而,更引人注目的要算作者对独具风采的黄山松的描绘了。“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作者在这里没有用多少华丽的词藻去形容,也没有多少夸张,只是用极简洁的白描手法如实地、准确地勾画出了它的特征,给人如临其境,如见其物的感觉。那奇美挺秀、坚强不屈的黄山松便深深地印记在读者的心里了。
光明顶、莲花顶和天都峰为黄山三大主峰,唐代诗人李白曾登上了莲花顶,并写有“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惜升绝顶,俯视天目松”的诗句。自唐以后到元明清数百年间,能登上这三峰的人极少,而袁枚竟以坚韧不拔的惊人毅力登上了光明顶。光明顶海拔1840米,与莲花、天都二峰为鼎足,并相对峙,文中写道,登上光明顶“天风撼人,不可立,幸松针铺二尺厚,甚软,可坐”。这正是只有登险峰顶才会有的感受。攀登险境,需要有冒险精神。袁枚又从光明顶到了另一险峻处——始信峰,这里下临无底之深谷,“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当僧人怕他掉下去,用手挽他时,袁枚却充满风趣地回答说:“坠亦无防”,因为“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惜未挈长绳缒精铁量之,果若干尺耳。”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话语,使得僧人也不禁大笑起来。这些绘声绘色的描述,则进一步将黄山的“险”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又运用极恰当的比喻,将黄山挺拔的诸峰,神奇的云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了读者以充分想象的余地,使得读者对黄山更加神往,他形容诸峰用“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他形容云海“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这种独具匠心的比喻,会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
许多写黄山的人大都描写过黄山的日出,然而涉笔写黄山日落者,确实为数寥寥,而袁枚却以鲜明的笔调写出了黄山落日的情景:“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真是语人所未语,状人所未状。
黄山有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处处皆有胜景,然自古以来没有人能尽登,袁枚不无感慨地这样写道:“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登山不仅要有顽强的毅力,而且要有勇气,袁枚在总结自己的登山体会时引用了《淮南子》中的“胆为云”的说法,当我们在读这篇游记时,确会与他有同样的体会。在读这篇文章时也会使我们再一次回味起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所说过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话语了。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黄山:黄山,古称黟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地处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北部,地跨歙县、休宁县、黟县和黄山区、徽州区,东起黄狮岭,西至小岭脚,北始二龙桥,南达汤口镇,地跨东经118°01′至118°17′、北纬30°01′至30°18′,山境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总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及历史遗存、书画、文学、传说、名人“五胜”著称于世,有“天下第一奇山”“天开图画”“松海云川”之称。黄山境内分为温泉、云谷、玉屏、北海、松谷、钓桥、浮溪、洋湖、福固九个管理区,有千米以上高峰88座,其中“莲花”“光明顶”“天都”为黄山三大主峰,海拔...
2、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出自枕书《博物记趣·尼克松总统与冰糖莲》:“这是比较文学中的佳话,且让文学家去赏析,这里不说下去了。”修辞:①夸张②比喻③拟人④反问⑤排比⑥对偶......2:修辞手法的作用词句表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现在在大学高中初中都要做赏析句子的题,可要怎么做好这一类题呢?现在我教大家几种方法,以便面对这种题时找不到主题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
3、袁枚: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共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
4、光明顶:光明顶是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地名,为中土「明教」总坛所在地,小说中位于西域「昆仑山」。元朝时江湖上有六个声名赫赫的名门正派,即「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昆仑派」、「崆峒派」、「华山派」。当此之时,行事诡异神秘的「明教」则为名门正派所不齿,被贬称为「魔教」。正派人士视「明教」中人如妖魔鬼怪,势不两立。而且「明教」与各派均结下深仇,如护教法王「金毛狮王」谢逊掌毙「少林派」的空见神僧,明教旁支「天鹰教」教主之女殷素素累得「武当七侠」之一张翠山身死名裂,「光明左使」杨逍气死「峨眉派的」孤鸿子、害纪晓芙于绝地,谢逊还盗走「崆峒派」的「七伤拳」谱,又传说明教暗杀了「华山派」掌门人白垣,等...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