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琴诗》原文与赏析
苏 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楞严经》卷四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又偈云: “声无即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缘离,是则常真实。”《琴诗》用典,大约本此。进一步探讨经旨,则理解不一。或曰: “海印即佛心常住三昧,按指发光,动成妙用也。”或曰: “以按指喻举心,以发光喻尘劳起也。正以不具妙智,故但发尘劳,不发妙用,正合无妙指不发妙音也。海印者应是佛手印文,不指佛心三昧,举心尘起,若剋前文,实即顷夺而为色空耳。” (参见 《楞严正脉》卷九) 说者纷纷,莫衰一是。
苏轼撇开故弄玄虚的教义,机敏地抓住琴与声与指三者矛盾统一的关系,经过深思熟虑而点化成寓哲理于设问的《琴诗》。它不以形象语言取胜,却以思辨理趣见长,充分体现“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写作特点,从而独具魅力。该诗深入浅出,简练含蓄,意在言外,于平凡中见新奇,显示出主客观统一的美学本质。
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诗云:“水性本云静,石中固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苏轼曾在《西山诗和者三十余人再用前韵为谢》中问道:“石中无声水亦静,云何解转空山雷?”欧阳修《钟莛说》云:“甲问于乙曰: ‘铸铜为钟,削木为莛,以莛叩钟,则铿然为鸣,然则声在木乎?在铜乎?’乙曰:‘以莛叩坦则不鸣,叩钟则鸣,是声在铜。’甲曰:‘以莛叩钱积则不鸣,声果在铜乎?’乙曰:‘钱积实,钟虚中,是声在虚器之中。’甲曰:‘以木若泥为钟则无声,声果在虚器之中乎?’”此与东坡《琴诗》皆同旨,拾取《楞严经》“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之牙慧。《大般涅槃经·圣行品第七》举燧火、酪酥等喻以明“众缘和合”,有曰:“譬如因鼓、因空、因皮、因人、因桴,和合出声。鼓不念言:‘我能出声。’乃至桴亦如是。声亦不言:‘我能自生。’”可以解欧阳修、苏轼之难矣。
《琴诗》的文体、标题、写作背景,历来众说纷纭,在此稍加辨证。
清人纪昀指出:“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蒐辑者强收入集。”(见《纪评苏诗卷二一)虽有人斥责纪评“所见甚陋”,我却不以为然,翁方纲《七言诗三昧举隅》谓此诗“已为禅偈子矣”,言之有理。查今所知见的各种宋元刊本《东坡集》、《施顾注坡诗》、《百家注分类东坡诗》等,均未收此诗。最早将《琴诗》阑入诗集者为明成化四年程宗编印的《东坡续集》。与此同时,《续集》所收苏轼黄州书简《与彦正判官》又记载着:“古琴当与响泉韵磬,并为当世之宝。而铿金瑟瑟,遂蒙辍惠,拜赐之间,赧汗不已。又不敢远逆来意,谨当传示子孙,永以为好也。然某素不解弹,适纪老枉道见过,令其侍者快作数曲,拂历铿然,正如若人之语也。试以一偈问之:‘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录以奉呈,以发千里一笑也。”由此可见,苏轼本人认为《琴诗》不是诗,而是“偈”,作者意见应该受到尊重。偈乃梵文Gatha的简译,是佛经中的颂词。清人王文诰说:“偈语一类方外问答,不以诗论。”所见甚是。倘偈与诗合二而一,苏集中铭赞箴颂等可截取为四、五、七言诗者所在多有,诗与韵文就不分家了。即从语言格调审核,《琴诗》四句连设两问,二十八字中就有九个重字,“上”字凡三见;意寡理足,显得过于迫促不展;语言通俗,似欠锤炼;平仄不谐,缺少诗应有的韵律美(参见《百家唐宋新诗话》)。说《琴诗》是偈不是诗,这并不贬低《琴诗》的美学价值和思想意义,也不影响读者对它的喜爱与鉴赏。因为诗与偈只是文体的差别,二者之间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程宗将《与彦正判官》编入《东坡续集》卷四“书简”类,又从中抽取四句偈语编入卷二“绝句”类,同书之中,重出互见,自乱体例,实不足取。继之者如明之茅维、焦竑,清之宋荤,查慎行、冯应榴等,误从《续集》而采偈入诗,已添淆乱。明万历间刊行的《东坡先生外集》又将《琴诗》标题改为《题沈君琴》,为它补上一则与偈语内容无关的“诗引”,更露出作伪的痕迹。“诗引”说:“武昌主簿吴亮君采,携其友人沈君十二琴之说,与高斋先生空同子之文、太平之颂以示予。予不识沈君,而读其书如见其人,如闻十二琴之说。予昔从高斋先生游,尝见其宝一琴,无铭无识,不知其何代物也。请以告二子,使从先生求观之。此十二琴者,待其琴而后和,元丰六年闰六月。”清人查慎行《补注东坡先生诗》、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径以上述“诗引”为标题,却将“元丰六年”改为“五年”。这不仅为四句偈语的题目徒添纷争,又引出《琴诗》写作时间一段公案。查南宋傅藻编《东坡纪年录》“元丰六年闰八月”条,有 “作 《土琴诗》” 的记载,疑即指此篇作品,“土”乃 “十二”二字误合为一也。又考宋朝元丰年间实行 “奉元历”,近人陈垣编的《二十史朔闰表》,元丰六年有闰六月。可见明本 《外集》“诗引”所署年月不误。查,冯改作 “元丰五年”,未明所据;该年无闰月,故不足信。《纪年录》 “闰八月”或系 “六”字之讹。细玩 “诗引”内容,似与 《琴诗》无涉,疑系 《外集》编者妄加也。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七言诗:七言诗,是中国诗歌体裁之一,全诗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七言诗相传起源于楚辞和古代民间歌谣。不过,汉、魏之际七言诗发展滞后,在南北朝时期至隋渐有发展,直到唐代,才真正发达起来,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又一种主要形式。七言诗,为诗体名。全诗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不过,汉、魏之际七言诗极少,在南北朝时期至隋渐有发展,直到唐代,才真正发达起来,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又一种主要形式。《睢阳尚书(袁可立)袁氏家谱》:“又袁家山列入洛学书院八景。有七言诗三首咏大司马可立及其子参政袁枢与其孙知广西新宁州袁赋诚,各诗一首。”七言诗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古代中国...
2、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出自枕书《博物记趣·尼克松总统与冰糖莲》:“这是比较文学中的佳话,且让文学家去赏析,这里不说下去了。”修辞:①夸张②比喻③拟人④反问⑤排比⑥对偶......2:修辞手法的作用词句表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现在在大学高中初中都要做赏析句子的题,可要怎么做好这一类题呢?现在我教大家几种方法,以便面对这种题时找不到主题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
3、众说纷纭:众说纷纭,汉语成语,拼音是zhòngshuōfēnyún,意思是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君无二心,妾岂不知?但众口纷纭,恐不免秋扇之捐。”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常与莫衷一是连用示例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几十年之间的历史,便常出现矛盾。”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巴基斯坦据说对它有一定的影响力,至于到什么程度则是众说纷纭。在众说纷纭中,奥巴马的白宫之旅始于他2002年反对伊拉克战争的那场缺人关注但是小心修辞的演讲。部分受访者偏爱减少开支以提高税率,然而究竟应该减少到什么幅度则众说纷纭了。过去的两年间,...
4、楞严经:《楞严经》全经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楞严经包括:序分、三番破识、十番显见、剖妄出真、会通四科、圆彰七大、审除细惑、从根解结、二十五圣圆通章、四种清净明诲、楞严神咒、十二类生、历位修证、七趣、五十阴魔。本经渊源楞严经《楞严经》,著名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译,10卷。般剌密谛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于广州的“制止寺〈今光...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