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古诗和注释79句

非凡网 30 0

著名的古诗和注释

  经典古诗注释

  蜂

  罗隐唐

  七绝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注释

  山尖:山峰的顶端。

  尽:全部。

  占:占其所有。

  甜:醇香的蜂蜜

  采:采摘。

  为【wèi】替。还读wéi,如“敢作敢为”

  译文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这首通过对蜜蜂形象的描写,歌颂了不辞辛苦为他人酿造幸福生活,并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的人。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芙蓉:即荷花。

  一群采莲姑娘身穿和绿色荷叶一样颜色的罗裙,粉红的荷花映照着姑娘们鲜艳的脸庞。她们混杂在池塘中难以发现,听

  到姑娘们的歌声,才知道有人出来的一番景色。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著名:著名(zhùmíng),汉语词汇。著名释义:有名、出名之意。本意是指在作品上显示出名字来,常引申为某人在某一方面非常有造诣,很出名。也指某一事物比较出众。出于《礼记·大传》;作动词的意思是显现、显扬,用文字显明地表述,出自于《礼记·大学》等。著名,拼音:zhùmíng有名;出名。《汉书.卷五十一.贾山传》:“阳与吴严忌、枚乘等俱仕吴,皆以文辩著名。”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回:“庄公曰:‘制邑岩险著名,先王遗命,不许分封。除此之外,无不奉命。’”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只因这位陶子尧的太太,著名一个泼辣货,平日在家里的时候,不是同人家拌嘴,就是同人家相骂,所有东邻家,西舍家,没有一个说他好的...

  2、古诗: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

  3、万里长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

  4、王昌龄: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汜水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唐玄宗开元八年庚申(720年),二十三岁,是年前后,曾居嵩山学道。唐开元十一年癸亥(723年),二十六岁,约在是年前后,客河东并州、潞州。开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岁约在是...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