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被称为诗佛的原因

非凡网 61 0

王维被称为诗佛的原因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王维,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画家,因官拜尚书右丞,也被后人称为“王右丞”。也是南宗水墨山水画的创始人,堪称“诗画双绝”,他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因而被人们称为“诗佛”也被称为“诗隐”,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王维最中肯的评价,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极具灵性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

  作诗美如画的”王维王维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运城永济市),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王维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佛性的诗,写出人生最高境界姓王,名维,字摩诘。诗佛王维这名可是大有故事可讲。王维的母亲崔氏笃信佛教,在王维出生时因梦见维摩诘进入室中,故取字号「摩诘」。王维早年就信仰佛教,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于道光法师。他一生习禅,与南、北二系的禅师均有交往,先受北宗神秀一系禅学思想的熏陶,又受南宗荷泽一系禅学思想的影响。

  王维不仅对佛学有深厚素养,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修行者,他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禅宗思想相互印证后,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禅宗影响王维的诗歌创作艺术,可分为三个层次:以禅语入诗、以禅趣入诗、以禅法入诗。

  他不仅写过一些阐扬佛理的诗文,还把宗教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格。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居生活和佛教禅理,他善于在诗中表现一种「空」、「寂」、「闲」的境界,正是得力于他的禅学修养的完美呈现。他不仅能把佛教义理化为诗的语言来表现,而且能以其对佛教的认识来丰富诗的内涵。

  隐居终南山期间,王维吃斋念佛,写诗作画,创作出的诗句清新自然又极富禅意(这也是为什么后世称其为“诗佛”的原因)。在留存下来的400多首诗作中,著名的《山居秋暝》和《终南别业》就是他隐居时的作品。而《终南别业》也最能体现出他身上的佛性。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中南别业,是王维在终南山下建造的一座别墅,他半官半隐,从仕之余别在此吟诗作画、参禅理佛[renwugushi.com]。

  这是王维晚年的作品。这时候的王维经历了安史之乱,已经对仕途不抱期望。一心向佛,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先看看诗歌的意思: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这儿的道并不是道教,指的是佛教。王维到了晚年开始一心向佛,研究佛学。胜字在古文中可以指承受,比如“高处不胜寒”,可以指名胜,比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这儿指的是快乐的事。

  最出名的当属颈联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话蕴含了很深的人生哲理,人生本来就起起落落,用不同的心境去面对,人生也自不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与之相近,但没有其中的佛理韵味。

  尾联,偶然一词由有心到无心,把这人世纷忧,凡尘喧嚣都忘怀在这畅怀的谈笑间。后世杨慎有一句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从历史的角度去写这种人生状态,与此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维的诗歌,艺术境界极高,影响非常的大。曾经有句话这么说: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

  也许王维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不像李白、杜甫那么宽广、深刻。但是,其实只从个人际遇来说,李白杜甫都没有王维过得好。

  佛家说,人人皆有佛性,也许王维就是这人间一尊入世的佛。他活出了凡间的精彩,领悟了佛家的超脱,终成一代诗佛。

  这便是这两句诗所蕴含的人生最高境界:随遇而安,活在当下。

  人生,是一场修行,愿你我在不断修行中臻至诗文中那种境界

  王维60岁时官至尚书右丞,达到了人生巅峰,但他早已淡泊名利。而上天这次要夺走的,是他的生命。

  761年,王维预感将不久于人世,看着镜中的自己,从青丝到白发,从意气风发到垂垂老矣,繁华如过眼云烟般消散,写道:“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临终前,他从容写信和好友告别,含笑离开。

  他终于和宇宙融为一体,如一朵芙蓉花,于无人之际悄悄凋落,不悲不喜,不哀不乐。

  王维的放下,终成一代诗佛。

  人生的上半场,要活得气盛,活出高低。

  人生的下半场,要活出真意,活出自己。

  王维用后半生,完成了在人间最得禅宗要义的修行,成为了千百年来,离人间最近,离得失最远的诗佛。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人评价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杜甫也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之八)。唐末司空图则赞其“趣味澄复,若清沈之贯达”(《与王驾评诗书》)。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

  花默默开放,又默默凋零,既无目的,也无意识,更不需要人的赞叹和惋惜,在盛放和凋零的过程中,人的生命价值已经被确立,最终的精神归宿已经抵达。生命,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当繁华落尽,万千悲喜,终归一梦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终南山: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位于陕西省境内秦岭山脉中段,古城长安(西安)之南,“寿比南山”、“终南捷径”等典故的诞生地,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志。终南山地处中国南北大陆板块碰撞拼合的主体部位,是中国南北天然的地质、地理、生态、气候、环境乃至人文的分界线,东起西安市蓝田县最东端的杨家堡,西至周至县最西界的秦岭主峰太白山南梁梁脊,介于东经107°37′—109°49′、北纬33°41′—34°22′之间,东西长约230千米,最宽处55千米,最窄处15千米,总面积约4851平方千米。横跨蓝田县、长安区、鄠邑区、周至县等县区,绵延200余千米。终南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2009年8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秦岭终南山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终南山位于秦岭中段,介于东经107°37′—109°49′、北纬33°41′—34°22′之间,距离陕西省西安市25千米,总面积4851平方...

  2、文人画:文人画(Literatipainting),也称“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古代艺术教育内容。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始于唐代王维。作者一般回避社会现实,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抒发个人“性灵”,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标榜“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书法、文学等修养及画中意境之表达。对传统美育思想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颇有影响。近代陈衡恪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中国文人画,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元。在宋元四百多年里,由于文人思想的蓬勃,突破汉唐烦琐训诂,呈现著游心物外,不拘格律的新思潮,这种思潮表现得最显著且辉煌的,莫过于绘画。因之,史称宋元为文人画的黄金时代。但,什么是文人画?文人画与其他画有什么差异呢?根据君友会王爱君美术文献《中国文人画》记载:文人画与一般的画家画、院体画、禅画,甚或政教宣...

  3、原因: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在哲学上认为,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因果是事物时间属性的反映,是事物发展连续性的表现。由于万事万物普遍联系着,所以每一种结果的产生都具有无穷多的原因。这些原因有一类是它本身具有的属性及状态,人们称其为内因;另一类是它所处的外部环境,人们称其为外因。因果联系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这是原因和结果区别的确定性。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1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的。原因之所以是原因,是相对于它所引起的结果而言的。2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是确定的,但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

  4、王维: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概述图王维画像取自《历代名臣像解》)少年王维王维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山西永济)。才华早显,幼年聪明过人。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王维离家赴京城,希望得到达官贵人的举荐。由于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

  5、诗歌创作:诗歌创作,要求形象生动传神,创造优美意境,思想内容深刻,语句高度凝炼集中,概括性强,优美形象生动,韵律节奏鲜明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有鲜明的节奏感。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以抒情为主,或叙事,或说理,想象丰富,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词,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较为多样化,可以吟咏、朗诵。在中国古代,区别“诗词”与“非诗词”之间的主要标准为“是否押韵”(不押韵者绝非诗歌)。新文化运动之后,在西洋文学的影响下,部分作者创作了不押韵的新诗,从此“无韵诗”正式登上了中国文学的舞台,甚至一度成为了诗界主流。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

  6、诗中有画:诗中有画,汉语成语,拼音是shīzhōngyǒuhuà,意思是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出自《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宋·苏轼《辨蜜院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棕说婶图〉》:“味摩诘之诗,朽判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主谓式;射糊估企作谓语、宾语;欢腊嘱含褒义示例今观此句,古人所谓“~”果真不错。霉己户★清·李辨遥蒸协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回...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