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宋词花意象与宋代社会之渊源

非凡网 53 0

探析宋词花意象与宋代社会之渊源

  作者:高涵博

  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1期

  内容摘要:宋词大量使用花意象,与其历史文化、世俗风尚、时代精神、审美情趣等密切相关。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花意象作为宋词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也必然受到宋代社会的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我们需要进入历史长河中寻找宋词花意象的渊源。 关键词:宋词 宋代社会 花意象

  宋词中出现了大量的花意象,宋人借助众多花意象的客观物象,表达他们主观情感,宋人在物质生活富足,园林环境优美的环境下,文人志士四时赏游,饮酒赏花,借景抒情,借花寓人生。 古人认为,人、禽兽、花木为天地间三种活的生物。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气。达尔文所言“花是自然界最美丽的产物”。古人常常待花若待人,惜花如惜美人。《坚瓠九集》卷二集前人惜花心理大成,作《看花谕》,直接将花当作美人,劝戒世人不可欺花,文曰:“田子艺于花开日,大书粉牌,悬诸花间曰:名花犹美人也,可玩而不可亵,可赏而不可折。撷页一片者,是裂美人之裳也;掐花一痕者,是挠美人之肤也;拗花一枝者,是折美人之肱也;以酒喷花者,是唾美人之面也;以香触花者,是熏美人之目也;解衣对花,狼藉可厌者,是与裸裎逐也。近而觑之谓之盲,屈而嗅者谓之齆。语曰:“宁逢恶横,无杀风景”。已将花人格化甚至神圣化。另外词人做出情操榜样的结论,认为“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洁,春梅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并且形成了许多有关“花”的节日。如花朝节——庆贺百花生日之节,并定为二月十五日,此日,官民同乐,尽情游赏。除了花朝节,还有较为具体的百花节日。如元旦日,桃木挂门上,能驱恶鬼;五月五日,为恶日,以兰花水沐浴,以辟邪;九月九日,为灾日,离家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袋,可消灾祸;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为牡丹生日。人们于此日赏桂花,观潮,食月饼等。 古人普爱花草树木,屈原爱兰,陶渊明爱菊,何逊爱梅,苏东坡爱红海棠,查萃、林逋爱梅,宋徽宗爱菊,王贵学爱兰都是闻名于世的轶事,人们甚至将其神化,以至于后来出现了花神之说。清人俞樾汇前人诸说,分列司花男神与司花女神,再各加一位总领群花之神,共约二十九位。其著《春在堂全书·曲园杂纂》作如下安排:司花男神—正月梅花,何逊;二月兰花,屈平;三月桃花,刘晨、阮肇;四月牡丹花,李白;五月榴花,孔绍安;六月莲花,王俭;七月鸡冠花,陈后主;八月桂花,郤诜;九月菊花,陶渊明;十月芙蓉花,石曼卿;十一月山茶花,汤若士;十二月腊梅花,苏东坡、黄山谷;总领群花之神,迦叶尊者。司花女神—正月梅花,寿阳公主;二月杏花,阮文姬;三月桃花,息夫人;四月蔷薇花,丽娟;五月榴花,魏安德王妃李氏;六月莲花,晃采;七月玉簪花,汉武帝李夫人;八月桂花,唐太宗贤妃徐氏;九月菊花,晋武帝左贵嫔;十月芙蓉花,飞鸾、轻凤;十一月山茶花,杨太真;十二月水仙花,梁玉清;总领群花之神,魏夫人。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多用于艺术通象。根据说文解字来说,意象是意思的形象。“出于更好的理解可以说是在大脑里的意思图象”。意象通过抽象、通象等来产生更有深度的意象。意象是人类大脑意识活动的产物。现代西方文学流派。20世纪初由英美等国青年诗人在伦敦组成,他们受东方古典诗歌的影响,提倡一种“坚实”的文风,强调用客观的准确的意象代替主观的情绪发泄。庞德在《诗刊》上发表纲领,声称应当描绘“意象”即“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集合体”,“准确的意象”能使怀疑找到它的“对应物”要求观察精确,表现具体而简洁,不加渲染,不带任何一般化的评论,用词平易,题材不拘,格律解放,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朝代陈腐和含糊诗风的反驳。其浓缩、凝练诗情,藏而不露却又容易感受的特色,对欧美现代文学创作和批评有较大的影响。但其意象在容量和深度上的拘谨,又限制了感情的抒发。代表人物还有杜丽特尔、奥尔丁顿等。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

  2、十五日:《十五日》是2010年8月1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文森。杨文森,甘肃灵台县人,中共党员,1973年出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1997年毕业于西安陆军学院步兵指挥专业。现供职于某部队。杨文森的童年和少年不可避免地经受了人民公社的贫穷和对改革开放模糊而自我的认识,因此,他的文学创作中有浓浓地历史印痕和反思情结。有作品长篇小说《大钟无声》、《国防线》,纯中国元素志怪小说《十五日》。其中《大钟无声》获得了解放军昆仑文艺奖和人民武警文艺奖。《十五日》被誉为“中国式贵族”的判决书。夜明珠的亮光下,古洞里爬出来一堆太岁,每个太岁的背上,都顶着一块灰砖,前面三个太岁背上的砖上分别刻着“甲”“乙”“丙”三个字。太岁们绿莹莹的眼睛盯着我,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可怕的东西,心中一惊,手一软,拿着的黄铜灯盏就掉了下去。“快看!”桃子盯着哥哥手里的桃木剑喊了一声。大家循声看去,都骇得说不出话来。那桃木剑一碰到血,迅速地幻化成了马脑袋的样子...

  3、宋词: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燕乐,又叫宴乐,为隋唐时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代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

  4、山茶花:山茶花,中药材名。本品为山茶科植物山茶的花。春分至谷雨为采收期。一般在含苞待放时采摘,晒干或烘干,用纸包封,置干燥通风处。功能主治为:凉血,止血,散瘀,消肿。治吐血,衄血,血崩,肠风,血痢,血淋,跌扑损伤,烫伤。①朱震亨:吐血、衄血、肠风下血,并用红者为末,入童溺、姜汁及酒调服,可代郁金。②《纲目》:汤火伤灼,研末麻油调涂。③《医林纂要》:补肝缓肝,破血去热。④《百草镜》:凉血、破血、止血。消痈肿跌扑,断久痢、肠风下血,崩带血淋,鼻衄吐血;外敷炙疮。⑤《本草再新》:治血分,理肠风,清肝火,润肺养阴。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通常3-4米,高的可达几十米,矮的仅几十厘米。光滑无毛。单叶互生,革质,卵形至椭圆形,长5~10厘米,宽3~4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至阔楔形,边缘具软骨质细锯齿,上面浓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两面平滑无毛;叶柄长约5毫米。花单生于叶腋,或顶生,红色,直径6~8厘米,近无梗;花萼绿色;花瓣5~近圆形;雄蕊多数...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