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事物,真是复杂。有时,明明是同一样的事,处理不同,角度不同,看法、评价也就截然迥异。
譬如,我们常常说到的“酒色财气”四字,过去多有非议,什么“穿肠毒药”,什么“一把刀”,什么“惹祸根苗”。总之,没有好话。
但到了有关人物那里,就不一样了。
最近,看到一个小资料,刊登了四位古人专门写“酒色财气”的诗,读来也颇有趣。今拿来,逐一品评,也是一乐。
相传,有一天,苏东坡在相国寺和法号叫“佛印”的大和尚对饮。两人谈到“酒色财气”这个老题目,和尚诗兴大发,挥毫题曰:
“酒色财气四堵墙,
人人都往墙里藏。
谁能跳出墙垛外,
不活百岁寿也长。”
这位大和尚从出家人的角度,想劝戒世人,远离酒色财气,延年益寿。可是,他本人并不讲究这些。和尚有几戒,包括戒酒,除非花和尚鲁智深,还有济公活佛。此和尚公开和名人对着喝,本身就是异类了。
苏东坡看到和尚在自己面前展示了一把,诗又有点意思,就和了一首:
饮酒不醉最为高,
见色不迷是英豪。
世财不义切莫取,
和气忍让气自消。
他是从为人做事角度,谈这“酒色财气”四个字的,强调做事有度,不要过了。喝酒可以,不醉为高。食色,性也,人之常情。但不沉溺其中,方为英豪。对于财物,要分清义与不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我仿佛又看到了《前赤壁赋》大学士的高风亮节。
但他说的“饮酒不醉最为高”,也像我似的,还是停留在理论上、口头上,起码没完全兑现。在舟上和朋友喝多了,弄得杯盘狼藉,横躺竖卧的睡着了,“不知东方之既白”,不也醉了吗?当然,醉了也高。我想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喝酒,每次都醉,你别和他喝:但如果有人一次没醉过,也不要和他喝”。偶尔醉之,乃人生一境界也!
话说远了。还是说“酒色财气”。后来,宋神宗和宰相王安石也来到这,看到墙上题诗,很感兴趣,命王和诗。王此时正在推行新法,遂写道:
世上无酒不成礼,
人间无色路人稀。
民为富财才发奋,
国有朝气方生机。
他把酒色财气与国计民生联系起来,诗中表现了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民为富财才发奋”还有点“让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味道呢。他的情绪,也感染、牵动了“真龙天子”、大宋皇帝。宋神宗高兴了,于是吟道:
酒助礼乐社稷康,
色有生灵重纲常。
财足粮丰国家盛,
气凝大宋如朝阳。
到皇上这,更是了得,把“酒色财气”与自己的江山社稷连在一起。最后落脚点在“财足粮丰国家盛,气凝大宋如朝阳”上,也算不昏 !但他“重纲常”,显然要维护他的封建统治,我才不干呢。
标签: 酒色财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