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
第一卷《文韬》,包括《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时传》、《六守》、《守 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十二篇。为什么把《文韬》放在首 篇呢?据《武经七书汇解》说:“谓文事先于武备也。”就是说,战争本于道德,政治 先于军事。
《文韬》主要阐述治国安民的韬略,其主旨在于做好夺取天下的准备。 它通过周文王到渭河钓鱼巧遇姜太公,并拜姜太公为师这一故事,以二人对话的形 式展开叙述。主要谈论了以下六个问题:一是分析夺取天下的可能性。在《文师》 一篇中,太公重点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指出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暴 虐淫侈,已经激起民众的愤怒和反抗;他在内部施行严刑酷法,打击其他贵族势力, 众叛亲离,统治机构已摇摇欲坠。
在此基础上,太公又以朴素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论述事物的发展规律,启发文王认清形势,从而明确制定了“以国取天下”、推翻商 纣王的战略目标。二是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六韬》把“仁”看作是客 观世界的反映,而不是儒家所指的“德性”。如:“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知者, 仁也。
”《六韬》指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 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 所在,天下赴之。道之所在,天下归之”。明确要求君主必须以“仁”对待人民,使 人心归顺。同时它从“仁”引申出“义”和“道”,“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
” “能生利者,道也。”“仁”、“义”、“道”是《六韬》所阐述的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也 是它所追求的政治目标。为此,它设想了一个无为而治,“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 色”的理想社会图画。三是探讨了战争的起因和防止战争的方法。它认为政策错 误、压榨人民、经济贫弱是引起战争的原因,只有用相应的办法解决这三个方面的 问题才能防止战争。
四是强调做好战争准备。它认为,战争准备最根本的就是“富 国强兵”。为此要全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并把这三点称为“三宝”,“三宝 全,则国安 ;”在精神准备方面,它提倡人本主义思想,提出了“爱民”的观点,主张 君主爱民应如同父母爱子。这显然是为了收揽人心,动员人民为君主的战略目标 服务。
五是论述选将举贤的重要性和要求。它认为君主如不能选贤任能,世道就 会混乱,“以致危亡”;要求选将举贤必须注意识别“六贼”、“七害”,对这些人决不 能任用。六是阐述用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首先要指挥专一;其次要根据情况变
化灵活用兵;再次要运用“示形”的诡诈之术;最后是战斗行动要疾速。
第二卷《武韬》,包括《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五篇。因为主 要论述的是战略上的一些基本问题,所以叫《武韬》。这一卷主要谈论了三个方面 的问题:一是争取实现“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的战略方针。实现这一战略方针,必 须运用正确的政治战略,包括对敌人实行战略侦察,以掌握最恰当的战机;争取敌 国人民,以得到广泛的支持;对自己的战略计划严格保密,以使敌人无所准备;二是 治理好内政。
认为只有首先把本国治理好,攻取敌国才能成功。治理内政的根本 方法是无为而治,顺乎自然,顺乎民心,施行教化,因势利导,慎用刑罚,从而实现国 家的长治久安。它还要求君主在度量、诚信、仁德、恩泽、权力、处事果断等方面注 意自身的修养,以得到人民的爱戴;三是提出一系列运用谋略的原则和方法。
在这 方面,《六韬》比《孙子》、《吴子》等兵法大大前进了一步。如《文伐》提出的十二条 方法,实际上是在军事斗争的基础上配合以政治、外交上的谋略战,从而分化瓦解 敌人,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促使敌人自行崩溃,或造成更有利地打击敌人的条件。 这十二条方法中,贿赂、腐蚀、麻痹敌国君主的有七条,分化、离间、争取敌国大臣、 将领的有五条。
《三疑》阐述了谋攻的三条原则和三个方法,即“攻强”、“离亲”、 “散众”;“因之”(因势利导)、“慎谋”、“用财”。
第三卷《龙韬》,包括《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厉军》、《阴 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十三篇。
主要论述司令部 组织机构的编成、将帅的选拔和组织指挥等问题。关于司令部的编成,论述得十分 详细,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并直接影响到后世军制的发展。而关于将帅的选拔, 则明确提出了“五材十过”的标准。“五材” 6卩“勇敢、明智、仁慈、诚信和忠实。
勇 敢就不可侵犯,明智就不可迷惑,仁慈就能广得众心,诚信就是不欺骗君主,忠实就 能一心报国”;“十过”即“勇敢而轻于死,容易被敌人激怒;急躁而急于求成,容易 被敌人拖垮;贪婪而好图私利,容易被敌人贿赂;仁慈而失于姑息,容易被敌人动 摇;聪明而胆小怕事,容易被敌人胁迫;诚信而轻信别人,容易被敌人欺骗;廉洁而 近于刻薄,容易被敌人轻侮;多谋而犹豫不决,容易被敌人袭击;坚强而刚愎自用, 容易被敌人利用;懦弱而依赖他人,容易被敌人愚弄。
”从这些正反两方面的标准可 以看出,古人对选拔将帅是何等的重视。不仅如此,《选将》一篇中还提出如何透 过表象观察人的实质问题,列举了十五种情况和考察辨别的八种办法,具有独到之 处。关于组织指挥,主要论述了战争中通信的方法、战场侦察及敌
情判断、战前谋
划和作战中的战术运用。
它强调作战指挥必须遵循战争规律,抓住四个重要环节, 即求战必胜、用兵神秘、行动出敌不意、善识敌谋,并要刚毅果断。另外还论述了兵 农合一的思想。
第四卷《虎韬》,包括《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 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十二篇。
主要论述各种武器装备的 运用和进攻战斗的战术指导原则。它把进攻战斗区分为野战、攻城、反攻、追击、伏 击、火攻、突围等战斗样式,并分别提出了应采取的战术原则和方法。《六韬》十分 重视武器装备的配备和使用,认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因此,它列举了 二十多种武器装备,对其配备和使用做了非常具体的规定。
第五卷《豹韬》,包括《林战》、《突战》、《敌强》、《敌武》、《鸟云山兵》、《鸟云泽 兵》、《少众》、《分险》八篇。主要论述在森林、山丘、河川、要隘等特种地形作战的 战术原则,以及几种作战样式的作战方法。森林作战,它强调要加强警戒,布好阵 势;要采取近战,速战速决。
山地作战,它主张采取“鸟云之阵”灵活部署兵力,占 领整个山峰;战斗时将部队分为数个小分队,分别控制有利地形,实施纵深穿插渗 透,并以骑兵、战车为机动兵力相配合。河川作战,它提出采用诈敌、诱敌,以“鸟云 之阵”歼敌的战法。山水险隘地区作战,它要求十分注意加强警戒,进攻时根据情 况决定走水路还是山路,并对水路、山路的进攻战术做了详细阐述。
它分别论述了 几种作战样式的作战方法,包括突袭、夜战、遭遇战、以少击众、经弱击强,等等,提 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作战指导思想。
第六卷《犬韬》,包括《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场兵》、《武车》、《战 车》、《战骑》、《战步》十篇。
主要讲如何教育训练军队,以及车、骑、步各兵种的作 战特点和协同作战的方法。《六韬》十分重视部队的教育训练,它强调从部队实战 需要出发挑选士卒,根据士卒情况编组训练,因人施教,因人而用。训绦内容以增 强士卒纪律性为主,其次才是技艺;训练方法应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单兵到合 成,逐步扩大。
关于车兵、骑兵、步兵三大兵种的特点,《六韬》做了详细的比较,阐 述了它们的相互关系及编制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作战原则、关于各兵种协同作 战,《六韬》提出了 “约期会战”的作战原则,强调遵守会战时间;对战机的捕捉和创 造也做出了深入的探讨。它列出了十四种有利的战机,归纳起来就是两句话•。
乘敌 之虚进攻;力求在运动中歼敌。这些带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可以说在古今中外都是 适用的。
《六韬》的军事思想丰富多彩,不愧为先秦兵家的集大成之作。从它对六种韬
略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军事智慧和谋略之高明和军事学术之精深,它所
揭示的密计,一直为政治战略家和军事战略家们所折服。
几千年来,《六韬》一直
被视为军事战略理论著作的奇葩和军事谋略的经典。 。
标签: 六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