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难辨,神秘的古代兵书《六韬》,到底是不是伪书

非凡网 84 0

古时夸赞武将理论水平高,常说其“熟读兵书,精通六韬三略”,这里的“六韬”,就是指可与《孙子》、《吴子》比肩的前秦兵书《六韬》。

《六韬》又叫《太公兵法》,相传是姜太公所作,是一本很有故事,又有点神秘色彩的兵书。

大家上小学的时候,可能都听过这样一个尊老故事,是说汉朝的张良,因为给一个白胡子老头捡鞋还帮他穿上,受到老者的赏识,授给他一本兵书,张良熟读后用兵入神,帮助刘邦打下了天下。

据传,张良得到的这本兵书就是《太公兵法》,也就是《六韬》。

真假难辨,神秘的古代兵书《六韬》,到底是不是伪书-第1张图片-非凡网

《六韬》中主要记述了周武王和姜子牙之间的对话,写作方式有点象《论语》。在这些对话中,涉及到了军事战略战术的许多方面,该书最大的特点是阴谋权术思想突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阴招”比较多,而且还能落地,因此受到历代军事家重视,也正因为阴谋诡计多而受到后世很多文人学者的贬低。

由于很难确定写作年代和作者,这本书历史上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质疑他到底是不是姜子牙写的,是不是后人假冒姜子牙的名字伪造的。

说这本书是伪书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1、《六韬》直到《隋书》才有明确记载,里面的内容类似于春秋战国用兵之法的大杂烩,更像是楚汉刘邦项羽时期,好事者搜集春秋战国兵家之说汇编而成,不像是先秦之作,所以不是姜子牙写的;

2、另外一个权威的说法,是清朝的《四库全书提要》,之中的理论依据是,战国之前,还没有骑兵运用于战争,骑兵的大量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而《六韬》中却讲了骑兵的使用;

3、《六韬》中讲了很多阴谋诡计,而且该书语言粗鄙,“充斥奸诈之语,不符仁义之师”,文辞远远不如同时代的《尚书》,计谋又远逊于《孙子兵法》,姜子牙和周武王是历史有名的圣君贤臣,不可能这么卑鄙粗俗,这么不光明正大,里面这些话不合乎他们的身份和修养。

4、书中有些词与时代不符,比如“将军”一词,始见《左转》,周初还没有,可《六韬》中已经出现,还有比如“王霸”,认为“春秋后使霸,三代虽有伯,不以霸称”等等。

持这种说法的人很多,不少还是大家名宿,古代有“盛世鸿儒”孔颖达、罗泌等,近代有章学诚、纪晓岚等,都认为是伪书。

伪书的说法,从唐宋起成为主流,宋代学者更是如此。但到了近现代,另有一批学者在研究前人的基础上,认为这本书不是伪书,如谭献、顾实等,后又随着近年来不断有考古发现印证,尤其是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的竹简发现,和1973年河北定县竹简的发现,使“不是伪书”的说法渐渐成了主流。

真假难辨,神秘的古代兵书《六韬》,到底是不是伪书-第2张图片-非凡网

首先,在《庄子》、《淮南子》中,已经提到了《六韬》,刘向《说苑》、司马迁《史记》、贾谊《新语》中,都有内容源于《六韬》,加上近年出土的西汉早期竹帛佐证,说明这本书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西汉时已经流传,这首先推翻了该书是汉代以后托名而作的说法。因此可以证明这本书至少是完成于战国,确定无疑是先秦文章,而竹简内容的差异,说明该书有多个版本,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更可能是出自不同时期多人相传后的汇编。

对于商末没有骑兵的说法,认为殷墟坑中就埋有马匹,有的是和墓主人一起葬入,这些马不可能全是用来吃的,很可能就是用来骑乘的,周武王的军队是各部落的联军,其中就有少数民族,不能排除少数民族有骑马行军打仗的可能。

对于书中用词不合时代的说法:认为先秦时期的文章,大多是把口口相传的内容记录于竹帛之上,之后再加上后人转录,长期流传过程,一般都有改动变化,有一些与时间不符的名词,是完全可能的,顾实就认为,现在流传的《六韬》,是宋朝元丰年间《武经七书》的删定本,所以书中出现一些后世的词语,也不足证明它就是伪书。

另外与前面学者所说该书“充斥奸诈之语”的观点不同,有观点认为,该书文风质朴,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所载兵法博弈之术不亚于《孙子兵法》,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岳飞等都深入学习过此书。能写出此书的人,必定才华横溢,有这样才华,根本不可能,也没必要假托别人的名字,所以不可能是伪书。

真假难辨,神秘的古代兵书《六韬》,到底是不是伪书-第3张图片-非凡网

所以,现在普遍认为《六韬》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该书到底是不是姜子牙所著,或是象《论语》一样,是时人根据姜子牙的言论编撰,现在还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吸取书中博大精深的思想,来为己所用。无论如何,凝结着古人优秀的智慧《六韬》,都是我国古代兵法瑰宝和中华文化优秀遗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支持原创,点个赞,留个言,关注更欢迎【鼓掌】

标签: 六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