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第一部兵法(文韬)
《六韬》传为姜子牙所作,是传说中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兵法,但是有太多的佐证,阐述这本书并非姜尚所作,成书时间大约为春秋时期。
老乔不做考证,老乔只是闲聊历来战事。
那么《六韬》这本书自然不可能绕开,这本书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
该书开头《文韬》便以文王遇姜尚开头,以一问一答的形式,阐述了作为君王如何管理好国家、政务、用人等方面的韬略。
开头讲的便是钓鱼与治国之间的关联性。虽然《六韬》很大可能不是姜尚所作,但是用钓鱼比喻治国,符合姜尚遇文王的面试答疑。
用厚禄收买人才,用重金收买死士,用官职招揽人才。天下万物,无不为利来,为利去。
接下来的就是通过讲钓鱼的方式,阐述小鱼、中等鱼和大鱼等方式,试探文王的政治理想。毕竟老姜也是游离诸国的人,见多识广,假若文王没有足够的政治胸襟,老姜也不会卖了自己的。
等老姜试探完毕,这个邂逅的文王符合自己的胃口后,那么也要抖出点真见识,让文王心悦诚服,尊他为师,请他一同坐车回去。
接下来老姜和文王讲的,就是一个明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了。虽然条条框框是限制文王的,但一个有足够政治理想抱负的君主,这些东西自然是想得通透的。自然明白国家的治乱兴衰取决于国君贤明与否。不用多说,夏桀和纣王就是最好的反面例子。
紧接着是君王要爱民,但要做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不会听信谗言,也不会妄害无辜。但真要做到这三点,自然是不容易的。
就像操盘一个项目,一个操盘手只有从大局角度看清大势,那么看到的报告,听到的观点只是做出判断的参照物,不会影响正确的决策。
反过来,如果心不智,一切依赖于眼前看到的听到的,做出的判断必然有所偏颇,并不是正确的选择。
后面又论述了一大堆做好君主的“六守”和让国家长治久安的“三宝”。以及守土、守国、上贤、举贤以及赏罚等方面的方法及策略。这些和兵法虽然有关联性,但老乔在这里不过多展开,而是针对后面武王问姜尚的“兵道”做一些阐述。
首先提出的就是用兵一定得统一。这里的统一有很多个层面,兵权的统一,君主要给将军足够的信任统一指挥,如心存疑惑,随时掣肘,那么就算再厉害的战神,也无法取得胜利。
接着提出战术层面中很重要的环节,“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就算双方都做到了密察对手,那么接下来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谁就有可能取得胜利。
密察敌人之机的同时,也做好足够伪装自己,让对方得到不准确的信息,引导对方先犯错。
两军对阵,没有绝对输赢,很多时候比的是统计学,比的不仅仅是谁做出正确的判断多,错误犯得多的那方失败可能更大。
标签: 六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