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是我国古代著名兵书之一,相传为周朝吕尚(姜太公)所撰。全书共六卷,分别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本文不拘泥于文字,不穷纠于概念。只看书中之理,敷衍大意,聊为一趣。
•文师第一
本篇起手先叙述了文王遇到姜太公的因由。钓渭老叟,坐茅而渔,文王与语,其谈不俗。
正所谓愿者上钩,由钓观大,渐说开去。譬如商鞅见秦孝公,先说帝道,不中君意,再说王道,也无法打动君王之心,及至谈到霸道,孝公听了数日不厌。君王胃口,着实难测。姜太公深谙此理,只问:今臣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姜太公垂钓图
老叟我不会避重就轻,不会拐弯抹角,言语只会直触根本,不中意处君王莫怪。
文王求的就是真经,其志自然不在小处:愿闻其详。
老叟说我老头在这溪边钓鱼数十载,自然是有真趣在其中。钓鱼跟治国平天下有相似之处,我在这钓鱼就好像坐着这治理国家一样。对钓者和君王来说,二者都是“求得”:钓者以鱼饵谋鱼,君王以“祿、赏、官”谋人、谋国、谋天下。天下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同是有所希求,钓鱼和治国都有其法理在里面,都是有情众生,其情其理在根本上还是能找到共同点的。放长线才能钓大鱼,钩小而线细只能钓小鱼。
姜太公心说老叟先把结论给你放在这,文王你且自己想一想你是要大鱼还是小鱼。然后姜太公发出一通感慨:蔓延绵长的,聚久必散,暗昧幽深的,微光也会照的很远。万物时刻都在变易,俗人却还在刻舟求剑。圣人之德,在于微细,在于润物无声。这方是天道,俗人常只看眼前的热闹,圣人只在根本处细微处做功,顺应天道,让人各归其位。圣人是什么人?是活成了精的人。其志气在于天地之间,只从大处着眼,其在世时常难见其功,甚至遭人讥哂,及至千秋之后方知其真,譬如老子,孔孟,概莫如是。
文王自然是要取帝道的,开口问的就是:如何才能“天下归之”?
周文王
太公第一句就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帝王只是一个管理者,并非天下的拥有者。看来自古圣人对此都是有共识的。
欲天下归之,太公说了三个点。作为见面之礼。
第一点太公称之为“仁”。此仁指的是和天下人共利,擅利而专就会失天下。何为利?人生于天地间,需要敬畏天地,盖因人之所仰赖于生存的,即人之利,全来自于天地。太公将之总结为“天有时,地有财”。天提供“时”,就是季节、阳光、雨露等等。地提供“财”:土地、植物、动物、矿物等等。即使现代社会,利也莫出其外。
桑弘羊与民争利
第二点,太公将之总结为“德”。就是救济人们的急难,解决民生疾苦。保障人们的生存,解决人们的困难。人们当然会倾向于归顺那些解救他们的组织。也就是会归顺那些让他们觉得有保障、有安全感的组织。
第三点,太公将之总结为“义”。就是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这里是指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找到人们的认同感,自然会获得人们的支持。
民国驱逐鞑虏的口号,与民同忧同恶
所以第一点,“仁”,是总的原则,是君王时刻需要摆正的姿态,是君王真正的“位”。第二点“德”和第三点“义”,是君王驭民之“术”。即使在现代社会,譬如美国总统的选举,第二点和第三点也是拉选票的重要诀窍。
张良是姜太公的粉丝
太公最后说,人们都是“乐生恶死”,趋吉避凶的。这是“情”——此情也是一个概念上的称谓,大概指的是自然规律。再具体一点,就是“好德而归利”。谁帮助他们就拥戴谁,谁与他们共利就拥戴谁。人们固然可能一时被蒙蔽,难以分清楚德、利之小大而被政客利用,但长久来看终究能够分辨,这些政客也终究只沦为小道而非大道。这王业就像钓大鱼还是钓小鱼一样。予民大利,予民大德,王业就长久、安定。
那什么能够生利呢?太公的答案是道。大概就是遵循自然,顺应天地,而不是倒行逆施,逆天而行。
“道之所至,天下归之”。天下人就会拥戴你做管理者。管理者必须遵循道,就是必使民各归其位。同样的,君王之位也就是一个管理者,如果君王没有把握好自己的这个角色和位子,也是违背了道,而难以长久,终将被赶下历史舞台。
原文: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遣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此。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陽,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耶?”
太公曰:“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愿闻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正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 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立敛焉。”
文王曰:“树敛何若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标签: 六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