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月

非凡网 31 0

前些天,网上盛传在某日天空中会出现19年来最大的“超级月亮”,号称比平日里的月亮面积增加14%,亮度也增加30%。我平时经常看月亮,没甚在意,听大家这么一说,好奇心顿起,于是准备特别留意一下。无奈天公不作美,当晚阴云密布,遂决定第二日补看。第二日补看了,却没发现不同,有人告诉我,说只有那天的月亮才是与众不同的。我恍然大悟——还老以为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呢”。

看不到“超级月亮”,心里还颇有些失落。不过我这些天脑子里老想着“明亮的月亮”,不知怎的,竟从记忆深处蹦出了一些与明月有关的诗句来。充分证明了我这文科的老底子还是不错的——我强迫自己,诗句里只能带“明月”二字,穷尽心思,还真想出几首。

最熟悉的得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见此句,脑中即刻形成图像——浩瀚的大海上半轮明月,此景此情,十字概括,真是叹为观止!!

李白老先生最喜欢用“明月”二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在李白的诗里,也许真是把月亮作为一种很漂亮、美好的客观存在,无论是思乡还是怀念友人。都用月亮来做印证。

   还有一首诗,可以说是写景诗的代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是“工诗工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句即是特别典型的代表。

   读到这些有“明月”字眼的诗,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不过以上的诗中对“明月”都是作为景物来描写,可中国的诗人中“借景抒情”、“借景言志”确是常见的技巧,此中高人更是层出不穷。

   我曾经最喜欢的一首词是朱敦儒的《卜算子 • 梅》:“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路远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躲,幽思有谁知,托契都难可,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尤其最爱最后两句:“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以梅自喻,清高如许。梅在中国文化人的心目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是高尚品德的代指,既有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来夸梅的姿容,更有赞叹“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雪是花世界 花是雪精神”“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来褒扬梅的孤傲品格。徐悲鸿先生说:做人不可有傲气,但得有傲骨,难道不是再说梅花吗?

   梅的确是有些孤芳自赏,但这是它不屑于众人拾穗的目光,如有天光普照,有何必拒之?王维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只是这明月之光又怎能找到这“路远山深”之处。找不着也罢,这梅且就“独自风流独自香”又有什么不好呢?这里的梅既有所指,那么明月更是别有深意了。

   我一度用这两句话自省,后来不敢用了,觉得太大,王、周自比明月竟可期期,我万万不敢,只是希望自己也能有些傲骨罢了。

  说到借“明月”二字喻事,我倒想到前些年葛优在《天下无贼》中的那句名言“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此句是出自元代高明所著的《琵琶记》,可不是出自一首诗,据说清人将其编入诗中——只能算是引用了。不过出自哪儿不重要,这句现在流行度可高了。

   这里的明月显然是有寓意的。牵强地说,如果顺着上首诗句看,那梅花竟是心向明月的,可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即使是桃李,也不会自吹自擂,得是有品位的人才能识得其中生趣,更何况是自诩君子的梅花呢!只是这明月一路寻来,却没有照到这清高如许的梅花。梅花一定在想,照不到我的明月真的是明月吗?

  所以我突然能够理解苏东坡说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了。

   所以明月既不常有,超级月亮就更是殊为难得。看不到那超级月亮当然是可惜的,不过用心理学自我防御的机制安慰一下自己“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而”——心里平衡了许多。

  月亮有多大、多亮,其实有什么重要,关键是我们自己是不是那个梅。脑子里此时已不想月亮,却又蹦出了那首陆游的《卜算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明月照到也罢,照不到也罢,梅依然是梅。

标签: 我本将心向明月 奈何明月照沟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