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道”,是道始于一,不是道生一。在天地未形成之前,大宇宙是浑然一体,没有定形的“一”。既然世界万物的最后根源是物质的“一”,那么万物的产生及其发展就决不是有意志的天安排的,而只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天极尽高,地极尽厚,白天日光普照,晚上众星闪亮,阴阳的变化,并不是什么天有意志的体现,而是按照万物自然而然发展变化的。
阴阳四时并不是为了生成万物而代御,雨露也不是为了滋养草木而降。万物的生长不过是自然的神妙作用和阴阳变化的结果罢了。《淮南子》认为,人类历史也有一个混沌纯朴的时代,称之为“至德之世”。“至德之世”以后,社会发生了大动荡,急剧地向两极分化:一方面,人主、贵族极尽宫室、花园之乐;另一方面,黎民百姓无所归宿。
同时《淮南子》认为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必然的现象,技术的进步是适应人民克服困难、趋利避害要求而产生的,不应该因循守旧,而应该日新月异。生产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也是不断进化的,那么法令制度也应当适应时代的需要而相应地改变。这些观点自然有助于汉初封建王朝建立新的法制。
《淮南子》认为,既然自然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原则,那么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循理”,不要纵欲。这就是要求君主在施政方面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要放纵个人欲望。君主施政治国必须重视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国家的根本问题。
衣食有余,封建道德观念就会加强,封建秩序就会安定和巩固。反之,社会就会发生争夺暴乱,统治地位就会动摇。因此,君主要把保证人民的衣食问题当作一个根本问题。《淮南子》还提出了保证人民衣食之源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因资”,不要自用。这就是说在用人方面,要求君主放手任用众人的才智,不要自作聪明地包揽一切,这乃是“君道无为”的重要内容。
它要求君主虚心好学,集中众人的智慧,同时主张发挥每一个臣下的长处,反对君主干涉职能部门的工作。如果君主与臣下争能,官员就会无所事事,顺意取宠。众人的才智藏而不用,君主势必弄得智穷力竭,成为孤家寡人。君主的本职工作应该是“无为而有守也,有立而无好也”。
即君主不应该做具体工作,而是把操守“法律度量”、驾驭臣下当作本职工作。在立法和持法时,要合乎民心,执法要以身作则。要重视众人的智慧和力量,能较正确地对待个人与众人的关系。在认识论上,《淮南子》首先承认有独立于人们主观意识之夕卜的外物存在,但是,这个外物不是不可知的,人具有反映外物的能力,这个外物是可以被人所反映、所认识的。
书中还提到认识过程中掌握原理和正确方法的重要性,只要遵循事物的普遍法则,根据天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版画本来的样子去对待事物,认和处理天下所有事物并不是难以企及的事情。
标签: 淮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