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下》的情感专栏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版块,因为它留给我足够意淫的空间。最近又看到了一篇足以安抚我心灵的文章,叫《那迟来的一发》——估计有不少人看到题目就会和我心意相通,然后会心一笑。文章讲的是一宅男为找到女朋友、脱离处子之身变去专业搭讪培训班学习,后来多次遇到千载难逢的机会,和几位异性同室同床,可怜着家伙头脑过于单纯或者说道德水平过于高,加之不晓得那些调情的把戏,每次总是到最后时分败下阵来。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临门一脚不进球”啊。但最后这位宅男却来了一次惊天的逆袭,不但成功“打进临门一脚”,从此身边陪伴的女士都是极品中的极品。
由此可知,这样的“励志故事”对我们这群类似的人来说是多么“正能量”。当有没有女朋友已经不在成为足以炫耀的标志,风月浮萍、云翻雨覆的事情越来越常见的时候,这故事告诉我们这些不管是自愿还是不自愿守身如玉的人一个道理:爱情不是短跑,只要你不是为了“交朋友”而来,那么任何等待和忍耐都是值得的。这些修炼会让你越发的完美,它最终给你带来的结果会胜过那些在你面前炫耀的人在所有床上留下的印记。
我们来换个沉重点的话题。重庆一游泳培训班,一儿童不愿学游泳被教练扔进水中,不幸溺毙。刚看到这则新闻,让我一下子想起自己的小学二年级学游泳时的情境。其实当时我也很不想下水,充满恐惧,但从小就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我倒是宁可自己栽倒水里也不愿被教练扔下去。可是,有一个小伙伴,因为不想下水,嚎啕大哭,甚至不惜跪在地上给老师磕头。老师半开玩笑地说:“那你去死就不用下水了”,结果那孩子还真用头往栏杆上撞(当然,撞得很轻)。可无论如何,他都免不了被扔下水的命运。当时站在一旁的我虽然没有今天脑海中那么多想法,倒也并不像其他人那样的把这看做是笑话,相反倒有一些感同身受的苍凉与悲哀。
我已经记不清我当时为啥要学游泳了,总之不是我的意愿,因为那时每天早晨去学的时候都有一种易水之畔的悲壮。最后考试的时候,祖父祖母还到场看了。结果当然是我考试成功,以及我现在还是不会游泳……
“既然不愿意,为什么要学游泳?”这是我16年前的疑问,也是我看到今天这则消息的疑问。
我并没有对于那个教练过分的愤慨。虽然教练属于过失杀人(我自己认为),虽然方式简单粗暴,但是这种学游泳的方式在我看了确实比较有效,只是针对不同的个体会有天差地别的结果。我更想问的是,这位溺毙儿童的家长和我当年游泳班小伙伴的家长,为什么在你们知道你们的孩子不愿意游泳、对于游泳有着恐惧甚至会因此出现不好的结果时,你们还要这样强求呢?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中国教育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命题。讽刺在于,尽管其实它荒谬之极,还是有无数的家长会把它奉为金科玉律,还是很少有孩子会逃离它的影响。
人生不是一场百米短跑,没有哪个优秀的长跑选手会在一开始就冲刺。你要跑马拉松一开始就冲刺那绝对是找死。同样,如果你一直以高三的状态生活,那么你将会大大缩短你生命的长度。
“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如此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为什么我们却还是不懂呢?为什么我们的家长依旧玩命逼孩子?为什么整个社会都这么重视所谓的“起跑线”?
在我看来,无非,三个字——“人非人”。
葛大爷说过:“21世纪啥最贵?人才。”可在我看来,中西方的人才有很大的区别。西方的人才,是人中之才,是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的推动者,他们是一切进步的源泉,是这个世界最珍贵的财富。而中国的人才,只不过是无数劳动力中的一种,是一种比较贵的商品。但是,既然是商品,也就和人有区别。
中国的人才之所以只能算作“物”而非人。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家庭父母,都难脱干系。
从家长来说,现在的中国家长很少有人可以真正地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于父母的个人,父母千辛万苦培养的,从父母难以发现或者不愿承认的内心来说,只是一个寄托了自己美好但无法实现的愿望、希望一直听从自己摆布的玩偶而已,而非一个真正的孩子。无论家长有多么自认为爱孩子、多么为孩子着想,但是,人格的独立和完整,是不容侵犯和破坏的。西方从文艺复兴开始,通过几百年的努力,最终逐渐发现了人的价值和意义,将人从上帝的“奴仆”变成真正的“选民”。而自由、平等也成为了资产阶级给予这个世界最为宝贵的财富。孩子在成长路上需要家长的呵护和指导,但人生将向往何处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所谓长辈意志的体现。中国社会是否能够超越现状,有实质性的发展,最根本就决定于每一位家长是否敢于放下那所谓的“权威”,敢于让自己的孩子去选择未来的道路,那怕荆棘丛生、崎岖不平。
而我们的社会,更是把孩子当成了原材料而已。社会和国家的原因,是一时难以分析清楚的。而且,就“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句话就成就衡水中学、黄冈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新东方、学而思这样的教育培训机构并且催生了世界上也难以找到第二个的教育产业,面对这样的现状,又有哪个当权者会有动力和勇气去改变个体的命运呢?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的家长也会宽容到可以让我们在中学这样的情窦初开的年纪,可以不用顾忌许多,去体会爱情的美妙。在我看来,按照现有的逻辑,这东西也是要提前培训的,不然,落得我这种人一样下场,也只能长叹一口气,怪父母当年没给我报个“把妹培训班”了。
标签: 云翻雨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