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皆空爱不空——仓央嘉措诗传》
西门杏庵
自序
仓央嘉措 那一天 那一月 那一年 那一世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信徒》
这首广为流传的诗,其实不是仓央嘉措的作品,这是一首流行歌曲《信徒》的歌词,而《信徒》是个现代汉族人写的。
还有,《非诚勿扰2》片尾曲《最好不相见》,听着耳熟,果然是仓央嘉措的诗,有人说,歌词改编自《十诫诗》,只有几句是仓央嘉措的,又说其实也不能算是他的作品。连“考证癖”也糊涂了,话说得越来越别扭。
学者高波在《越传越多的“仓央嘉措情歌”》一文中说,后世涌现出的大量的“仓央嘉措情歌”,其实是后人把民间创作的情歌,托附在仓央嘉措的名下。“就具体内容而言,即是把在全民信佛的藏文化中令人困扰的男女情爱,说成是宗教领袖也具有并追求的人间情感,以此赋予这一人间情感合理性和合法性。”
藏传佛教史上最被人珍爱的上师、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他的诗也像他的人一样,充满太多的谜团。再说了,于道泉译本、刘家驹译本、曾缄译本和刘希武译本,就能确保百分之百不走样?
说得也是,隔了300多年,史料如此有限,拨开历史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仓央嘉措,谈何容易。
我不是研究仓央嘉措的专家学者,只是喜欢读仓央嘉措的诗。我读诗,向来有个态度,不求甚解,模糊思维、恍兮惚兮,所谓诗无达诂,喜欢就好。白居易的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究竟写的是花还是雾,扑朔迷离,管他呢,看起来喜欢就够了。李商隐的《锦瑟》诗,“庄生晓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光怪陆离,到底在说什么,不知道,看了仿佛领悟了什么,又仿佛什么也没领悟,但在爱情遭遇挫折的时候,我喜欢诗中的那个刹那幻灭的感觉,无可奈何的哀叹,觉得很有共鸣,感觉在唐朝末年有一个诗人原来也这么不顺呀,就有了穿越后的知己感,心理得到安慰,我想这正是诗的魅力。
既然“诗无达诂”,又何必太叫真呢?误会也是缘呀。席慕蓉在一篇散文里说,她的父亲一直把《送别》(也叫《离歌》)的第一句“长亭外,古道边……”听作了“长城外,古道边”,以为写的是他的家乡,所以多年来读到这首诗就很感动,后来,女儿告诉他正确答案,老人家反而很懊丧。后来,席慕蓉自己发现一直喜欢的“燕子”其实不是燕子,而是乌秋时,这才体会到了父亲的失落心情。席慕蓉说:“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关于仓央嘉措的情诗,我的态度也和席慕蓉一样。想想现在我们活得多累呀,上班打卡、下班还要打卡,开会签到,领导说话得装作认真听、拼命配合、点头、鼓掌,每个月的业绩排名、一旦出错的后果、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等等,偶然看到仓央嘉措的诗“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感觉特别好,特别感动,再看他的别的诗,“心头幻影乱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最是东山山上月,轻轻飘出最高峰。”超级喜欢,人生苦短,本来为情所困,心乱成一团麻,读了他的诗,有种大彻大悟的感觉,一下清静了,有种瞬间的感动,多么难得呀。然后,你就想把你读诗的欢喜告诉你的好朋友,好朋友却很“专家”地告诉你,这不是仓央嘉措的诗,是伪作!
我说你烦不烦哪。我现在想迫不及待把读诗的瞬间感动告诉你,你却说我误会了,我在误读仓央嘉措。
然后,打开报纸,不断地被告知,仓央嘉措被误读了。我就不明白了,诗贵在含蓄,哪来的“正读”?当仓央嘉措成为传说,其实哪里还有“正读”可言呢。
一个身世复杂而又有诗歌流传的西藏活佛仓央嘉措一直被误读,从未被了解。
《仓央嘉措圣歌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译者龙冬称:“仓央嘉措的诗歌并非什么‘情诗’或‘情歌’,我们都是在误读仓央嘉措。”
可问题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满面尘灰、疲惫不堪的现代人,还在为了工作、房子、升迁而奔波的大众,需要读圣僧与恋人的情诗,需要这种“浑然天成”的误会,这种误会成就了仓央嘉措的诗与情。这恰恰从侧面说明了仓央嘉措的重要。
英雄莫问出身,好诗不问出处,只要能感动你,管他是谁写的呢。
人们喜欢仓央嘉措,不是因为他是六世达赖,而更多地是因为他的诗。仓央嘉措也因此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代情圣”。
因为他写的诗太好、太惆怅、太哀怨、太凄美、太唯美,因为他的人太浪漫,人们需要传奇,便一厢情愿地把这些情诗都算在仓央嘉措的头上,人们需要这样的想象——“最美的情郎最美的诗”,更需要夜出布达拉宫在八廓街黄房子里会情人的民间传说,那家名叫“玛吉阿米”餐吧需要这个美丽的传说,毕竟,“人性”都是相通的。
有个电影叫《双重身份》。其实,每个身上都有双重身份,在公开场合是一种,在私密场合是另一种,即使贵为活佛的仓央嘉措也不例外,宗教的领袖这重身份是命运安排好的,但另一重身份——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一个拉萨市井秘会情人的风流活佛,无论是与卓玛还是与仁曾旺母的传奇恋情,都垃圾了仓央嘉措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近之则逊、皈依有凭,多亲切呀。“住进布达拉宫,你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的街头,你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人人都有对忠贞爱情的渴望吧。
“诗无达诂”,也许,仓央嘉措的诗里不是简单地写爱情、情感,而是像李商隐所说的“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借感情话语表达佛法,内中含有深奥的佛法密意。一如中国历代花间词人,其真正用意也不简单地流连忘返于花间;一如为爱而死的济慈的话“明亮的星”和“坚定不移地以头枕在爱人酥软的胸脯上”,不过是托情言志。所以,你如果能从仓央嘉措的诗里读出“道歌”(貌似谈情,实则悟道的偈语)的味道来,那自然境界不俗,很好。
仁者见仁吧,但这不是本书要探讨的,姑且不论。本书谈的只是风月、情感。
人们需要爱情。解读仓央嘉措,也许能够有助于我们在爱与信仰、神圣与世俗之间找好平 衡点。2011年5月14日《中山日报》(作者:孙小宁)一篇文章中有段话,写出了这种矛盾和纠结:“一代喇嘛被执献京师,临走时望了一眼布达拉宫… …很多创作者表示,如果他们以仓央嘉措为创作题材,这将是小说开启的第一幕。我不担心他们会演绎得不精彩,只是发愁,他该如何定格一个身世复杂而又有诗歌流传的西藏活佛临别那一眼。是迷失菩提之无奈宿命,还是不想再受轮回之苦的悟道者对命运平静的接受。在我看来,解读仓央嘉措,永远面临着这样的难题——需要在他身上找到爱与信仰的平衡,否则,既说服不了把他当情僧一样膜拜的爱的信徒,也说服不了那些把信仰看成对人间凡情做了超越的宗教信众。”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多好的诗,震撼灵魂,写出了一个男人的无奈。人们并不会因为仓央嘉措也纠结而减弱对他的喜欢和热爱。正如藏传佛教一高僧对仓央嘉措所评价的那样,“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特立独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益!”
无论你读与不读,仓央嘉措始终在那里。
《因为爱情》在2012年初,火了。因为爱情,我们还存着希望,因为爱情,没有安全感的生活也可以为你疯狂。爱情,哪怕仅仅是个牌坊,我们依然选择相信一回,依然选择坚守。
2015,如果你还单着或者剩着,不如“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缘还是劫。”
2015,读仓央嘉措的诗,寻找真爱。
西门杏庵 2011年3月3日凌晨2:20于海口坐隐斋写就
2015年3月于海南海口桂林洋大学城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修改完成
《四大皆空爱不空——仓央嘉措诗传》目录
(电脑统计字数为10万字)
上篇
仓央嘉措诗歌新译
附录:《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全集》(于道泉、曾缄、刘希武三版本对照)
下篇
第一章 仓央嘉措的传奇人生
1. 正史中的仓央嘉措——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略传
2. 仓央嘉措死亡之谜
3. 仓央嘉措情歌之谜
4. 有关仓央嘉措不能不知的N个误会
第二章 仓央嘉措的诗歌赏析
1. 万事皆空情不空
2.和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3.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
4.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5.世间最美的情郎
6.最好不相见
7. 恨不相逢未剃时
8.你在我身后我便爱红尘
9.缘份已尽 我也并不悲伤
10.你的世界我来过
11.虽然肌肤相亲,你看不见我转身的泪光
12. 思念是一种苦修
13. 一定要以这宗教般的热烈爱上你
14.我只想爱,顺便活着
15.今生太苦,但我偏偏贪恋今生
16. 永远是暂时的,只有暂时是永远的
17.今生我们都曾痴痴等
18.我的耳边长久地响着你温柔的声音
19.梦想是用来落空的 爱情是用来回忆的
20.遇见你,在最美的流年
西门杏庵 2011年3月3日凌晨2:20于海口坐隐斋写就
2015年3月于海南海口桂林洋大学城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修改完成
标签: 仓央嘉措诗传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