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有关林徽因的书并不多。读林徽因,主要是看有关她的传记或者别人传记中有关她的部分。
我想,如果替林徽因度身安排另外一种生活、事业历程,那么,她就会有很大的成就。二十年代的北京文艺界,称她和谢冰心、凌淑华、韩湘眉为“四大美人”。当然,这一美誉主要指的主要不是她们外表的漂亮,而是指她们的文艺才华。抗战期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在写给教育部长朱家骅和经济部长翁文灏的信中称:“其(按:指梁思成)夫人,今之女学士,才学至少在谢冰心辈之上。”傅斯年之语当然不能作为评价林徽因才华的重要标准,但是,以傅、朱、翁等人在当时学界、政界的地位,这句话绝非洒后狂语。但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林徽因的文艺作品实在是少得可怜。即使凌淑华,其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名气也要远远高于林徽因,更不用说谢冰心。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官至黎元洪政府的司法总长,诗书画俱工,也是有名的风流才子。林徽因是他第二夫人所出,母亲则是没有多少文化的家庭妇女。从她十六岁在英伦时与父亲的合影上看,她像极了父亲,才情亦如父亲,所不同的是父亲似乎更冷峻,女儿则热情奔放。也正是在英伦时,大她八岁且已婚生子的徐志摩认识了她,并发疯地追求她。也是在与徐的交流中,林徽因开始喜欢上文学。
回国后,由梁启超与好友林长民作主,定了儿女亲家,林徽因成了梁思成的未婚妻。一天,在谈起未来的设想时,林徽因告诉梁思成,她平时就喜欢画画,因此想学建筑。梁那时候还没有定下专业,听林徽因这么说,立即表示他也学建筑。然后,在梁启超安排下,两人一起去美国宾州大学学建筑。在建筑上的成就,梁显然要远远高于林,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都是梁一手操办起来的。
女人的生活时间总是远远多于事业时间,这也许是世界上事业有成的女人为什么比男人少的原因吧。结婚后,林徽因生了两个孩子——女儿梁再冰和儿子梁从诫,她的琐事也就日渐多了起来。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梁林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颠惫流漓,家中最多人的时候,竟达十七人之多。这一切负担都沉重地落在体弱多病的林徽因肩上,梁思成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对家务几乎一窍不通。客观因素的影响,使林徽因不可能成就辉煌的事业。
当然,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林徽因不学建筑,假如梁启超、林长民都多活几年,假如在徐志摩离婚后林徽因真嫁给了他┅┅,那么,这位聪慧过人的女性也许会在文艺上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这样的想设是不成立的,历史不容假设。所以,当现在面对《林徽因文集》时,我只有慨叹了。
《林徽因文集》1999年4月由百花文艺出版,是由其儿子梁从诫编的,分为《文学卷》和《建筑卷》两册,共六十多万字。我买这套书的时候发现,摆在书架上的《建筑卷》有很多,而《文学卷》要少许多,显然,人们更乐于从文学上来了解她。这套书的特点是印制精美,而且,每卷的前面附上了数十页的图片,中间还有插图,都是林徽因生前的照片。单是为了这些图片,这套书就值得一购。我没看过《建筑卷》,《文学卷》也只是翻阅了部分篇什。她的刊于1934年5月《学文》一卷1期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礼赞》是这样的: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花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由此可知,“人间四月天”最早是林徽因自己创作的,只是,作为她终生的挚友,金岳霖准确地抓住了这句有代表性的话,并用在挽她的对联中。
我不懂诗,不知道如何评价,但她的诗如同她灵动、活泼的个性,想象丰富是其明显的特征。而且,她的诗深受徐志摩的影响,特别在意韵律的规整。她是徐在文学上的学生,但终其一生,她也仅仅是他的学生。
在有关林徽因的著作中,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9月第一版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对探索中国建筑史的伴侣》是比较专业的一本。作者费慰梅是费正清的妻子,按照他们的话说,梁思成、林徽因夫妻是他们在中国最亲密的朋友。在梁、林北京家中那个名满京城的“太太客厅”中,费氏夫妇也是常客。费氏夫妇特别喜欢林徽因那种带有爱尔兰口音的流利的英语。她写道:
“徽(whei)——她为外国亲密朋友给自己起的短名——是特别的美丽活泼。思成则比较沉稳些。他既有礼貌而又反应敏捷,偶尔还表现出一种古怪的才智,俩人都会两国语言,通晓东西方文化。徽以她滔滔不绝的言语和笑声平衡着她丈夫的拘谨。”
人们传说,“太太客厅”中的每个男人,都是林徽因的爱慕者,包括金岳霖、胡适、徐志摩、沈从文、张若奚、陈岱孙、梁宗岱、萧乾,也包括费正清。这种说法也许并不过分,从这些人的专业、兴趣来看,恐怕没有几个是喜欢建筑的,当然不会为了与梁思成交流去“太太客厅”。当然,当时金岳霖与梁林住在一个院子中,朋友们为了金岳霖也未可知。然而。人们据此臆造出许多有关林徽因的感情故事,则不免有空穴来风之嫌。
几年前我买了一本九州图书出版社于1998年10月出版的《林徽因传——一个才女的心路历程》,作者林杉,25万余字。该书分为三十六个小节,第一节的标题叫“相会康桥”。仅从这个标题看,作者是把林徽因的感情故事作为第一要义的,“相会康桥”当然是指她十六岁时与徐志摩在英伦初遇的故事。作者语言优美,像写散文一样创作这本传记。然而,他所掌握的资料相当有限,无法将一个形象生动、血肉丰满的林徽因介绍给读者,因此该书的缺点是明显的。如何全面地、准确地来表现林徽因这个人呢?我这几天看了《林徽因》。(2002/1/18)
标签: 乡村四月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