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楚辨诗(三)--周邦彦<玉楼春>

非凡网 51 0

词的释义比诗更糟糕,大半责任在古人不注词。因而从清代以来,有张惠言附会式的误解(他编选的《词选》一书实在是首屈一指的词选本),也有把“藕丝秋色浅”的藕丝说成是比喻藕丝的颜色!藕丝有什么颜色,有颜色也是淡出个“鸟”(请按水浒常用读音)来,有几个人看见透明的藕丝。这明明是与下文“越罗”相对应,说的是丝织品的原料纤细得与藕丝无二无别,这虽然我很早就看穿,但日本人似乎在60年代先提出,所以我就不敢掠美了。大家不信,可以检索下四部丛刊,忘了说,藕丝一句出自是温庭筠菩萨蛮。

  周邦彦一首很著名的词,叫《玉楼春》: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这首词,通行选本基本上都会入选。惟独张惠言不选,可见张的眼力确实比所有选家都高,实在是高啊。具体为什么说张眼光独到,我就不说了,强力推荐读《词选》,其他选本都是等而下之的,不可比。

  词的大意很简明,按旧时说法是:

  时间如桃花流水从不轻易为人停留,情感如秋天的藕丝断绝无从接续。当年在赤栏桥相候(谁等候谁无关紧要,悬隔不论),今天我却独自在满地黄叶的路上郁郁寻索。暮色苍茫中无数青山挺立在烟雾中,大雁背上残留着最后一道夕阳的余光。我寻索的人犹如大风吹入江上的云消散了,而余情和残恨却如雨后黏在地上的丝絮无法抹去。

  这里描述的是人的衰老及对失去的时间与情感的追索,当然是很感人的。不过这中间有一个大问题,我发现了,可有人注意到没有?

  既然是秋天满地黄叶,暮色苍茫,却说烟雾中无数青山呢,既然无数青山,又如何满地黄叶?是不是矛盾?从情感意脉上来说,也是很不对头。于是前人牵合着说,本词妙在若有若无,若连若断。唉,说白了,就是上下文不连贯,解释不通,还不肯坦白从宽,偏要说“不通就是通,通就是不通,是通也”,抗拒从严,不要怪后生笑话这些老先生啊。

  读白居易全集或者才调集吗?有一首诗:登香炉峰顶,有诗句:高低有万寻,阔狭无数丈。简单了吧,无数不一定是无数个的意思,还有“没有几个”的意思。

  周词里“烟中列岫青无数”就是说“烟雾中列岫没有几个是青色”,所以满地“黄叶路”啊。

  有时候,解诗就这么简单。

  附注:顺便说一下,为什么说雁背夕阳红欲暮,或者前人说“鸦背夕阳多”,因为夕阳落下人视界的地平线后,只有高飞的鸟还能看到地平线更远处,于是夕阳还映射在鸟背上,等鸟背上夕阳都消失了,那真的就落山了,象征最后一丝希望也沉没了。

标签: 周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