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现实生活的观照,一首诗的形成 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 关(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 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 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 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 的烙印,因此,分析诗中作者的观点或态 度,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 定的时代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 面的分析。
如分析聂夷中在《伤田家》一诗中表 露的思想感情与态度,就应结合当时的时 代背景来理解。
伤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米。医得眼前 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 筵,只照逃亡屋。
唐末农民颠沛流离,无以生存。这首 诗反映的便是当时农村的状况。
诗中开篇 就描写了封建社会农村出现的一种怪现 象,“寅吃卯粮” “卖青”(即把尚未产出 的农产品低价抵押)“剜肉补疮”,这是 何等惨痛的现象,血淋淋的现实既深刻 又典型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结尾两 句作者又用“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 鲜明的对比,反映出尖锐的两极分化、阶 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批判性。
鉴赏这首诗时,我们若能根据题意从把 握背景信息着手,结合全诗内容去分析, 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态度与思想 感情了,即对农民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 对现实的不满。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 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 的风貌,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 文学作品。
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 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诗 歌大多气象雄阔,诗坛弥漫着浪漫气息, 如具有“盛唐之音”的边塞诗,最能体现 盛唐的积极进取精神,“孰知不向边庭 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誓不还”……他们的诗虽描写 了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抒发了对故乡、亲 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表达了同仇敌 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 昂,情绪激荡。
唐代的边塞诗是将士们从 军报国的英雄壮歌,是雄奇壮美的边塞 风光的大写意。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 积弱、国力衰微,尤其是到了南宋,由于 半壁江山沦陷,外临强敌,内政腐败,同 样反映征战题材的作品,和盛唐的边塞 诗相比,不免多一些凄苦,多一些惆怅, 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了却君王 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等。
其边塞诗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 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 国之愁多了。可见时代背景对诗歌创作的 影响极大。
诗人的每一首诗都可以折射出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自身的人生背景,从而 看出诗人的心路历程。李白所处盛唐,诗 歌以豪放居多;杜甫处在唐朝走向衰败的 时代,战争频繁,所以杜诗大多表现出对 战争与朝廷政治的揭露以及对自己和国 家的前途命运的思索、担忧,显得沉郁。
“歌诗合为事而作”,尽管用作高考 鉴赏材料的诗歌对背景材料不会有更多 的要求,但考生对一些中学生必须了解的 著名诗人和他们生活的时代则不能不有所 了解。如杜甫与安史之乱,辛弃疾与北伐, 陆游与抗金,李煜与亡国,苏轼与被贬, 李清照与亡国破家,李白与政治失意等, 每个人的思想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但都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
我们可以从 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把握诗人的思想感 情的特点,即使是我们不熟悉的作家,也 可以借助注解和诗词本身的语言信息来了 解,因为大时代、大背景是相通的。
标签: 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