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唐张九龄《感遇》被选为《唐诗三百首》卷首?缘是这四个原因
《唐诗三百首》是由清朝蘅塘退士编选。蘅塘退士,本名孙洙,祖籍安徽,生于江苏,自幼家贫,聪明好学。公元1763年,孙洙与夫人徐兰英商量编写《唐诗三百首》。因为他们觉得南宋词人刘克庄编辑的《千家诗》,其中在选诗方面标准不严、题材不备、体例不一、良莠不齐,上下衔接不大舒畅,不容易背诵,也不容易流传,所以他们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的标准就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当时《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3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39首,七言古诗28首,五言律诗80首,七言律诗53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那么为什么要以张九龄的《感遇》为卷首呢?
第一,因为孙洙与张九龄惺惺相惜,自言心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意为: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能求美人来折枝呢?张九龄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却遭李林甫、牛仙客诬陷,被贬谪。作此诗,以表明心志。世间君子应该像兰花、桂花那样,洁身自好,修为自己,提升自己,做好自己的本分,而不应该求得外界的赞美,或者求取功名利禄。而孙洙呢?同样在任卢龙知县的时候,遭人谗陷罢官,而且也是十分正直,视百姓如家人父子,每当卸任之时,百姓攀辕哭泣,为他送行。孙洙选张九龄的诗为卷首,实则是与张九龄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自言心志。同样被贬谪,同样都高洁有情操,同样都心情郁闷,也同样都希望还能再回朝廷重振辉煌,为民造福。
第二,因为张九龄的政坛、诗坛地位。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同样,张九龄也是一位诗文俱佳、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尤以诗歌艺术成就为高。在唐代诗坛上,他是继陈子昂之后,力排齐梁颓风,追踪汉魏风骨,打开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可以说,他以其诗歌创作和政治地位,影响了一代诗歌的发展。清人屈大均在论及岭南诗歌的两大流派时,曾说:“粤人以诗为诗,自曲江始;以道为诗,自白沙始。”胡应麟说“曲江诸作,含清拔于绮绘之中,寓神俊于庄严之内。”(《诗薮》)又说“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并认为他下开孟浩然、王维等一路的诗风。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张九龄深被王维、杜甫、孟浩然所敬仰。杜甫一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
第三,因为这是孙洙结合当时名人和名诗风格综合考量的结果。李白的诗呢?虽然豪放异常,气吞山河,但是李白这个人,过于桀骜不驯;杜甫的诗往往是沉郁悲凉、词藻富丽;白居易的诗虽然朴素尚实,但主题往往是讽刺;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过于唯美;孟浩然的诗,比较清淡自然、隐居闲逸、羁旅愁思,但往往是自我表现的居多。而张九龄的诗呢?词采清丽、高雅纯朴、情致深婉、诗意超逸,别具一种“雅正冲淡”的盛唐气度,被贬谪以后所作的诗才显现出“雄厉振拔”、“骨峻神竦,思深力遒”的劲健风格。而这首《感遇》就显得朴素遒劲,寄慨遥深,能脱出徒为虚饰的宫廷文学陈习。自己虽然被贬谪,但是孤芳自赏,高洁情操,也同时包涵了积极求取自我人生价值的热情。当然喽,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张九龄年龄较大,属于前辈,出道早,且重用过王伟、孟浩然,地位在那摆着呢。
第四,这是因为孙洙觉得《感遇》这首诗颇为精妙。“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有兰花、桂花,寓意高洁;葳蕤寓意勃勃生机,同时也是指夫妻,暗指孙洙夫人徐兰英;欣欣此生意,一切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自尔为佳节,兰花和桂花都在自己的季节里展现出来自己独特的魅力,并且荣而不媚;后面就是指张九龄是林栖者,看到这些芬芳十分欢喜,这些草木散发出来的都是本性啊,又怎么能去求观赏之人去折枝呢?这首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做到了意尽词尽。词意给人感觉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旁人没有觉察到作者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有节操的人生哲理。
基于以上四点原因吧,所以孙洙才把张九龄的《感遇》作为《唐诗三百首》之卷首,实在是名至所归、理所应当、寓意颇深。最后想说的是:张九龄是大唐盛世的最后一位贤相,他所写的诗,代表着大唐盛世最后的荣光。诸位觉得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欢迎关注“二锅头饺子哥”。
标签: 感遇张九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