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带来的是王安石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他不仅在文学上造诣很高,更是力主北宋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曾在江苏任职,任扬州签判;熙宁年间,拜相后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后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他最后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孟子》有言: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王安石的一生,有讲究,也有不讲究,以此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形象更丰满的王安石。对穿衣饮食不讲究。
安石对穿衣饮食不讲究。宋人时评:"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王安石推崇极简生活,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而淡化物质上的享受。王安石当权后,许多人都想投其所好。有一天,有人兴冲冲地给王安石的夫人送来了许多獐子肉干,说是宰相很喜欢吃獐子肉干,请宰相夫人一定笑纳。王夫人问来人是从何处得来的这条消息,送礼的说是他和宰相一起吃饭,亲眼看到宰相只吃獐子肉干,其他的菜肴一筷子也不动。王夫人听完笑道:"谁让你们把獐子肉干放在他面前,他自然只吃獐子肉干了。"来人听得一头雾水,但仔细一想,王安石吃饭的时候面前的确是只有一盘獐子肉干。王安石不贪图口腹之欲,对物质的追求低到了什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了。
王安石对个人卫生不讲究。"王荆公性不善缘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弊,亦不浣濯。"他也不爱洗沐,淡泊甘守,身上衣服脏了,有味道了,也不知道换洗。王安石本身脸色黧黑,加之成年不洗沐,外在形象确实不干净,不知底细的人还以为他生有皮肤病呢。由于很少洗换衣服,以至于还长了虱子。有一次,王安石面见宋神宗,虱子爬到了胡须上,宋神宗看到后忍不住笑出了声。退朝后,王安石问同僚王珪后才明白过来。他刚要把虱子抓走,王珪却说"未可轻去,辄献一言,以颂虱之功"。王安石问是何言,王珪笑曰:"屡游相须,曾经御览。"两人相视开怀大笑。
但王安石对自己的工作很讲究,他干一行钻一行精通一行。26岁的王安石担任鄞县知县,但刚走马上任的他并不熟悉鄞县的地形。于是,他向当地老农请教,并亲自跋山涉水,夜以继日,十几天行程数百里,只为尽快熟悉当地民情和地理,沿路劝导农民除葑草,浚湖泥,砌堤堰,置碶闸,后来他成了公认的水利专家。王安石入朝为相后,认为以诗赋取士,只能使年轻人闭门埋头于吟诵赋诗,不会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即使做了官也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学校教育、科举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堪称教育改革家。
王安石对自己的品行操守也很讲究。沈括《梦溪笔谈》卷九载:"王荆公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不可得,时薛师政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受。人有劝公曰:'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药不足辞。'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他坚持"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谢绝接受。翻开《宋史》,可以看到不少关于王安石拒贿的故事。王安石善诗好文,且酷爱收藏文房四宝。于是,有一个地方官员,为了巴结这位朝廷重臣,便特意登门送来一方宝砚,并在王安石面前不停地夸奖说:这方宝砚"呵之即可得水"。王安石听了后,笑着反问他:纵得一提水,又能值几何?羞得那人无言以答,只好收起宝砚起身告辞。王安石一生严格自律,清廉不苟,志行高洁,难怪黄庭坚在《跋王荆公禅简》中称他为"一世之伟人"。
标签: 王安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