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王安石变法,我们就从《清明上河图》谈起。《清明上河图》不仅描绘了汴京的繁荣,仔细去看,它也揭示了富有者的奢华逸乐与贫穷人的辛勤困苦之状。这也就是伴随着北宋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矛盾。总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繁盛,北宋的社会矛盾也发展着,日渐激化。
神宗宰相王安石,早就看到了这一深刻的危机,他三十八岁那年,就曾上书宋仁宗,主张变法,抑兼并,以求富国强兵,然而未被采纳。
十年后,二十岁的宋神宗继位。年轻的皇帝见财力日困,国势日衰,很想振作一番,作个中兴君主。神宗遂不顾重臣的阻拦,破格提拨王安石,实行变法。
王安石新法,首先从理财入手,开始就设了个“制置三司条例司”。它是个统筹国家财政,制定和颁行新法的官署。据说这个官暑设立后,一年便省下冗费百分之四十。
王安石的新法重要的有下列几项:第一是青苗法,即由政府在新陈不接之际贷青苗钱给农民,以对付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其次是免役法,这是一种以免役钱代替服徭役的制度,无丁壮户也要出助役钱,这就减轻了丁壮农民过多过重的徭役负担;再其次是市易法,均输法,是调节物价,防止富有者囤积居奇扰乱市场的;再其次是方田均税法,即丈量土地,整顿赋税,防止隐满地产,这主要是针对大地主漏税的;此外还有保甲法,保马法,置将法等等,这些新的军事制度,是为了富国强兵的。
新法尽管是维护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但却触动了大地主,大商人以及高利贷者们的现实利益,因而首先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反对变法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司马光,韩琦,吕诲,苏轼等等。后族与宫廷中的许多人也竭力反对新法。他们说,新法破坏了祖宗留下来的制度,扰乱了天下,弄得人心惶惶!连华山山崩,慧星出现,以及天旱不雨,都说成是王安石行新法的罪过,说他的新法干了天怒,王安石不滚蛋,天是不会下雨的。甚至,有个叫郑侠的大臣出来以头颅担保,罢去新法,赶走王安石,十天内天准会下雨,如果不验,情愿斩首。
神宗在一片反对新法的吵嚷声中有些惶惑动摇了。王安石却正气凛然,坚定不移,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对反对派进行了回击。
变法的工作仍在进行。但是推行新法在朝廷上得不到旧臣的支持。王安石遂起用一批年轻的官吏帮他推行新法,即所谓新党。
新党中如吕惠卿等,也是官僚,他们的心思并不在新法的成败,而想借推行新法之机,植党揽权。后来新党之间也意见不一,互相排斥。甚至吕惠卿反转来揭发王安石的隐衷,并拿出证据,说他有欺君之罪。新党分裂了,新法推行不力,旧党的反对也就更激烈了。这样,连支持变法的神宗最终也动摇了。
神宗一死,十岁的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她早就反对新法,曾经哭着要儿子神宗赶走王安石,恢复祖宗制度。现在她当政了,立即起用司马光做宰相,“旧党”又重新得势了。
司马光执政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就把推行了十六年的新法几乎全部废止了。新党在朝者也几乎全遭罢斥。这一事件发生在哲宗元祐元年,史称“元祐更化”。王安石在江宁得知新法被全部废止,十分惊愕,不久这位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忧病而死。
现回到题主的问题。苏轼为什么反对对王安石变法,原因文中已提到。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苏轼与王安石各有千秋,苏轼的名气要大一些。从政治上看王安石作为一个改革家,更让人敬佩。
标签: 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