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藏书]《论语心得》——美味的“豆腐”

非凡网 88 0

美味的“豆腐”

   2006年国庆期间,于丹教授在CCTV-10"百家讲坛"上开讲《论语》心得,听得我意犹未尽。江南小城书店11月27日摆出《于丹〈论语〉心得》后,就买来一本细读。品读后,我感到此书之蕴味美妙。如果我们把中华民族流传了二千多年的儒家经典《论语》比作是精神营养丰富的“大豆”的话,《于丹〈论语〉心得》就是比"大豆"的口感更宜人、味道鲜美的“豆腐”。 于丹教授用浅显的文字与事例,把《论语》中高高在上的"道",融进21世纪初叶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将儒家经典《论语》这一营养丰富的大豆,做成了老少皆宜的豆腐。

   《于丹〈论语〉心得》,妙就妙在以禅讲儒——于丹先生是在禅学的平台上解读《论语》,讲自己的心得。她的解读,比单纯从儒家的角度看待孔子的思想,似乎更接近《论语》及孔子的本意。

   大豆丰富的营养价值,举世公认。但大豆必须要经过某种形式的加工之后,才更易于为人类所食用。大豆,直接食用似乎并不普遍。大豆通过破碎,经石膏或盐卤点化成白嫩嫩的豆腐后,则是营养价值不减、妇孺老幼皆宜食用的食品。而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则是将大豆放在“禅”水中浸润加工后的豆腐!

   “禅”是什么?“禅”是中、印这二个伟大的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是中国人接触到印度次大陆传来的大乘佛法后,体认自己心灵而升华出的一种智慧;也有人说,“禅”是洞彻生命的哲学,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胡适则认为,“禅” 就是教人"自得之"(见胡适《中国禅学的方法》一文)。“禅”的精髓,是对天地万事万物包括人的生命本质的感悟与把握。“禅”强调的是“自觉、自悟、自得”,从而引导世人自信、自立、自尊,从而引导世人把握自己、善待他人、热爱人生。.

   王维、白居易、柳宗元的诗文,苏轼的词赋,千百年来为世人传颂,读起来蕴味是那么无穷!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佛法平等慈悲等义理、禅宗对天地人生的悟解,滋润了他们的心田。所以柳棕元写出以《捕蛇者说》、白居易吟出了《观刈麦》这样悲天悯人的传世之作!没有经过佛禅的浸润,也很难产生《前后赤壁赋》之类的词赋佳作!六朝时的《文心雕龙》是如此,《红楼梦》是如此,《西游记》不也是如此?连崇儒的大诗人杜甫,都吟出过“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禪”的诗句。没有“佛禅”的浸润,周敦颐、张载、朱熹、王阳明这些名声显赫的儒家大师们怎么能推陈出新?怎么能有宋明“理学”的辉煌?今天的于丹教授以“禅”解读《论语》古已有之,不是新鲜事,更不是怪事。但她能将《论语》这大豆,做成适合现代人口感的美味豆腐般的论语心得,却是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功德之举。

   鱼虾、羊肉的味道鲜美,人所共赞。但不经过加工烹调,将宰杀后的鱼虾羊肉直接进嘴食用的人,却是鲜见。为什么?不经过加工烹调, 鱼虾、羊肉进入人类的嘴巴里,不仅没有鲜美的味道,肯定还会使绝大多数人作呕。营养丰富的大豆也是如此,大豆直接食用,还会派生出连连的臭屁。“食色性也”。只要是人,就离不开吃食的。人类几千年的文明进化,也使得人类懂得了满足食欲的基本道理——很多鲜美的食品,不经过加工,是不宜于人之口感的。

   进嘴的食品是这样,进脑的"食品"何尝也不是这样。中华民族之外,其他民族的精神财富,如法兰西的伏尔泰、巴尔扎克、雨果、左拉……,德意志的康德、黑格尔、海涅、歌德……,俄罗斯的别林斯基、屠格涅夫、普希金、契可夫……,各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不同,这些外民族大师的优秀作品,不经过中国语言翻译家的加工,又有多少人中国人能品尝到这么多人类精神食品的美味呢?

   加工过的食品,可能对人体有害;但是,更多的,是对人类的吸收,对人类的身心有益!翻译后的外民族的精神食品,同样也有益于国人的身心。外民族的精神食品,要经过翻译辛勤劳动加工,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论语》之类的精神“大豆”,对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也是要经过“翻译”加工的。直接食用,其味道,其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起码不会得到广泛的欢迎与响应。可惜,如今在物欲浮躁空气迷漫的学术界,象于丹、易中天这样的学者还是太少。能象于丹教授、易中天教授将“大豆”加工成老少皆益的“豆腐”"的食品太少。

   于丹教授做成的这豆腐,撷取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说辞,“是中有深趣矣”,《于丹〈论语〉心得》的味道很妙。究竟妙在何处?,何妨品读品读呢。

标签: 观刈麦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