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艺术含蓄学研究的基本思考
如果我们要研究艺术含蓄现象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就离不开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们创作出的无数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只要我们对其中大量的含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就能完成下列研究任务,从而使我们对含蓄现象有一个全面、系统、深刻地认识。
一、含蓄的本质
二、含蓄内部结构的一般规律
三、含蓄的分类
四、含蓄手法的作用
五、含蓄有关概念的辨别
六、应用含蓄手法的一般要求
七、含蓄的欣赏心理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认识文学艺术中的含蓄现象呢?
一、发展文学艺术的需要
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一篇中说“ 是以执术驭篇,似善弈之穷数;弃术任心,如博塞之邀遇。故博塞之文,借巧傥来,虽前驱有功,而后援难继。”他是说因此掌握技巧来驾驭写作文章,就好像善于下围棋的人精通棋术;抛弃技巧凭着主观,就好像赌博碰运气的偶然遇合。所以像赌博那样写作,凭借不可靠的巧合意外得来,虽然文章前面这样做了有功效,可是后面的部分却难于继续做下去。这里很清楚地说明了掌握创作基本技巧的重要。我们研究含蓄现象,就是为了指导文学艺术创作实践的。如果我们创作,只是靠赌博一般瞎碰,那么在创作时,想随着自己的意志,要作品洋洋洒洒、纵横驰骋地达到含蓄隽永、咫尺万里的地步,自然是很难的。
所以,你想让你的作品富有韵味,或有王建《十五夜望月》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自然画面式的含蓄;或有赵师秀《约客》中,“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生活画面式的含蓄;或有李贺《罗浮山人与葛篇》中“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想象画面式的含蓄;或有白居易《白云泉》中“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象征画面式的含蓄,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艺术含蓄理论的指导下的创作。根据创作意图,或有顾恺之”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类直露的洗炼,或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含蓄的洗炼,或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类凸显的洗炼,达到元人倪云林所说“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的境界,也必须深得含蓄三昧。你想让你的作品,根据创作需要,像描写人物一样,或有《庄子》中“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之类的充实美,或有《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之类的空灵美,仍离不开对含蓄的探微钩玄。倘若不从理论的角度去认识艺术中的含蓄现象,只凭一点经验,那么就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能自如的应用,就不能跃出模仿的圈子而进入独创的境界。
我们研究探讨含蓄的一般规律,还可以深刻地认识各个艺术部门中的含蓄现象,并且有利于很快地研究清楚每个艺术部门中所具有的含蓄手法的特点及其特殊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创作实践。例如白佐民在《城市雕塑的类型、题材及构思》里谈到:“为了达到作品的含蓄,我们还可以采用另一种构思的手法,即'潜在形象法‘,也就是说作品欲刻划的对象并不出现,而是留给观赏者去联想、去发现。苏联高加索库尔塔金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牺牲的骑兵战士建立的雕塑纪念物,并没有见到所要纪念的骑兵战士,而塑造了一个俯首用前蹄刨着土地的战马,表现了对牺牲的战士的留恋。潜在的骑兵战士形象不是比直接刻划一个或几个无名英雄更加引起人们的怀念吗?”中国自古以来的雕塑家,也有自己民族独悟的含蓄手法,如中国敦煌石窟248窟中北魏前期的释迦牟尼佛的苦修彩塑,身上披着薄薄的袈裟,露出嶙峋的肋骨,凹陷瘪空的腹部,充分地表现了他“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的苦修精神,从表现手法来看,也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再如,唐代著名浮雕《昭陵六骏》中,其中飒露紫一马,特意选择了战马胸前中箭而大将欲拔不忍的瞬间,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激烈,和将士们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雕塑中的含蓄手法,我们如果凭借对含蓄一般规律的认识,就能从宏观的角度,深刻认识这些含蓄现象的特点。如果建立一门“雕塑含蓄学”,我们就能从个别的鉴赏体悟中,上升到完整系统的理性认识。
二、尽快提高大众欣赏水平的需要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民大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于是迅速提高自己欣赏文学艺术的水平,已经是人们的一个重要愿望。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不论是读读光彩熠熠的文学巨著《红楼梦》,还是看看西方名画《蒙娜丽莎》,不论是欣赏王羲之“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书法作品,还是听听优美的民间琵琶曲《十里埋伏》,不论是浏览摄影大师陈宝生的画册,还是逛逛皇家园林的典范颐和园,都需要一定的欣赏能力。而懂得含蓄艺术的奥妙,是艺术欣赏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研究艺术中的含蓄现象,不仅是创造含蓄美的需要,而且也是欣赏含蓄美的需要。
人们常说,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它,而理解了的东西却能更深刻的感受它。当人们理解了含蓄美的理性精髓,就会在文化生活中更深刻的感受这种美。
大文学家郭沫若,对含蓄艺术就有极深刻的领悟,欣赏起艺术作品自然深入髓质,表达出来给人天马行空酣畅淋漓之感。如青铜器“莲鹤方壶”,他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做了精彩的赏析:"此壶全身均浓重奇诡之传统花纹,予人以无名之压迫,几可窒息。乃于壶盖之周骈列莲瓣两层,以植物为图案,器在秦汉以前者,已为余所仅见之一例。而于莲瓣之中央复立一清新俊逸之白鹤,翔其双翅,单一起足,微隙其喙作欲鸣之状,余谓此乃时代精神之一象征也。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之飞翔。此正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话时代脱出时,一切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之一如实表现。”
戏剧中,总有许多象征手法,因其藏而不露,总给人扑朔迷离之感,只有那些懂得含蓄艺术的人,才能品的津津有味。宋凤英在《论曹禺戏剧的象征主义色彩》一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赏析。例如,”《日出》这个题目本身就充满了诗意的象征,作 品中一再出现的‘日出诗’,表现了一种人类无法违 抗的趋向:太阳总是要出来的,失去太阳的人们终究 要随着太阳而沉沦,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作品中,曹禺让那些背弃阳光的上流社会人物在暗 夜里活动;让陈白露等喜欢阳光的人流露出对太阳 的感情;让生活在地狱里的被损害的人们渴望着阳 光;让追求阳光的方达生样的青年迎着太阳走去。 这种诗意的主题成了剧本构思的契机,从而丰富了 剧本的内涵,深化了主题。“再如,”《北京人》中有一只叫做‘孤独’ 的鸽子,它作为一种象征实际上成了整个戏剧情节 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剧情的发展中,那只鸽子总是 伴随着愫方,而愫方一提到鸽子总要说到曾文清,在 这里,它象征了愫方孤独无依的处境,也象征了愫方 与文清之间的爱情以及他们俩人的清苦,受束缚,不 自由的心情。鸽子有时也用来象征曾文清那软弱的 性格,愫方之所以关心,爱护,精心喂养这只鸽子,还 说明她把鸽子看作是文清的化身。所以,最后当文 清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时,愫方借用鸽子比喻说:飞 不动,就回来吧,这些象征性的情节,对表现人物性 格,烘托气氛产生了写实手法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
看一张含蓄隽永的画,也得有一副透过表层而直达里层的目光。
宋代李唐有一幅《采薇图》,表现的是伯夷、叔齐,此二人有资料介绍说:商朝末年,孤竹国的国君决定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国君去世后,叔齐坚持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但伯夷坚持不受,说他不能违背父命。为了让弟弟叔齐从容继位,伯夷悄然逃走。得知此讯后,叔齐也义无反顾地放弃了王位,随兄而去。多年后,二人去投奔西伯侯姬昌。恰值姬昌去世,他的儿子号称武王,正在积极准备进兵讨伐商纣。二人立刻赶到武王马前制止。但武王未听,夺取了政权后,天下改称为“周”。伯夷、叔齐深以为耻,决心不再吃从周朝土地上收获的粮食,于是隐居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境),靠着采掘些野菜度日,最后饿死在山里。
李唐以此为素材,创作了此画,此画有评论说:
《采薇图》画面的气氛肃穆、凝重、萧瑟。最前面的一松、一枫相对而立,树干奇崛如铁、挺拔坚硬,这不禁使人联想起枫树的耐寒与苍松的不凋。作者有意将这两株具有象征意义的大树布置在画面最前端,或许就是对画中人物性格的比喻与写照。 在枫树后面的石壁上有两行款识:“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由此可知作品的主题。在画面的中心位置,一块巨大的岩石光滑如砥,石上有二人相对而坐,这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伯夷与叔齐。正面的一位抱膝安坐,神态老成持重的男子,大概是长兄伯夷吧?此时,他正侧着头仔细聆听着叔齐的谈论,表情庄重肃穆,眉宇间仿佛还带着许多的忧虑,似乎正在追忆故国往事。叔齐的形态略显活跃,他身体斜倾,右手撑地,左手探出二指,像是在向兄长诉说着周武王“以暴易暴”的种种罪状。清代张庚在《浦山论画》中评价这件作品时说:“二子席地对坐相话言,其殷殷凄凄之状,若有声出绢素。”现在看来,确有同感。
此画,创作于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统治阶级中不少人贪图荣华富贵而献媚求荣,因此懂得借古讽今含蓄手法的欣赏者,就能品味出对当时保持节操者的赞美,对投降变节者谴责的蕴含。
汪曾祺先生说:"有一幅宋人小画,只于尺幅中画一宫门,一宫女早起出门倒 垃圾,倒的是荔枝、桂圆、鸭脚(即白果)之类的皮壳。完全没画灯火笙歌,但是 宫苑生活的豪华闲逸都表现出来了。"(《关于小小说》)这种表现不得不说深得含蓄精髓。郎咸勇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中还说,“这让我一下想起了李鹰《画品》中的一段精彩绝伦的议论,他说画鹰、鹞一类猛禽,不必总是画的张牙舞爪,凶相毕露,而可以画一只鹞子坐在枯枝上,悠悠然貌甚闲暇,只是不经意的把目光射向草中的鹌鹑,‘貌甚闲暇’既是迷惑对手的需要,也是充满自信的表现,其实,“闲暇”就意味着攻击时的‘霜拳老足,必无虚下’。”这实在是以反藏正含蓄法极好的例子。谭永祥在《修辞新格》中说:“留白,不等于语法上说的省略,甚至也不同于《修辞学发凡》上说的省略格……留白的表达效果所刻意追求的,简洁尚在其次,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含蓄,为了让读者去再创造.就这一点来说,它跟接受美学的某些主要观点倒很接近.例如接受美学认为,只有读者才是作品的真正完成者,而留白却正是去创造性地接受所提供的艺术空白."是的,懂得含蓄,才能创造性的接受留有空白的一切艺术品。
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们看到这么一则笑话:“甲曰,犹太人为什么鼻子那么大?乙曰,因为空气是免费的呀!”这其中的意味,懂得含蓄,就懂得这因果表面荒唐,实质正点出犹太人的异常精明和超常的经济头脑。我们时常见到的盆景艺术,也不乏含蓄隽永之品。胡国强在《凝固的画立体的诗》就介绍了这么一个盆景:
(在长沙岳麓山盆景园)看!那“山廊石秀”大盆景,一条山路弯弯曲曲穿行在群山之间,山左壁怪兽群集,山右壁诸佛现形,中间一条小溪从上面一个山洞倾泻下来,如瀑布飞泉,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似有风声、水声如雷贯耳。穿过山洞的后面,是一片霞光夕照,彩虹飞落的草地、树林,牛羊在那里耍欢,小鸟在那里歌唱,仿佛启示人们:不畏险阻,勇于攀登,前面就是美好的世界。
真的,懂得含蓄,才能懂得生活中时常面对的富有含蓄艺术的世界。
标签: 白云泉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