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人间词话》为什么没有提及李清照?

非凡网 41 0

   电厂

   李清照(1084-1151)是一个跨越南北宋的著名女诗人。现存词78首,以其才情绝伦,对后世影响极大,并以真挚而浓烈的感情融于炉火纯青的词的技巧之中,挤身于群星灿烂的宋词词坛。写出了“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常记)少女的纯情,写出了“怕郎猜道,如面不如花问好”(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新妇的娇媚,更写出了离情别意的哀婉、惆怅和悲苦:“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上眉头,却是心头”(一剪梅·红藕),“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咋夜),“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薄雾)“笛声之弄,悔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御街行·藤床)……这些千古名句让世人千古吟诵。或许就是一首《声声慢》(即“寻寻觅觅”)一首《夏日绝句》(即“生当为人杰”)就可以使这位女诗人在中国文学史矗起一座丰碑的。

   是的,作为李清照这样一个杰出的女诗人,在她活着的当时就已经非常有名,而不是象中国历代的一些名人是在他们死后才有那么名气昭昭的。李清照从她同时代起,一直到清,几乎有影响的词话都涉及到了李清照的作品和李清照的身平,而且许多是拍案称绝的。象朱熹这样一外满脑子理学的正人君子,也由衷地说出“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明代大状元杨慎说李清照能与秦观、黄庭坚“争雄”,清代大才子李调元说李清照的词“无一不工”。李清照本人在当时也是相当自负的。在她的那部《论词》一文里,除了李煜和她自己,其他的好象都不是她的对手。柳三变也好、秦七黄九也好、苏东坡也好,似乎都有些斑点。到了近现代,选词、论词的大概都要选及和论及到李清照的。而这儿却有一个谜:一九0八年印行的而在现代当代都有着非常深影响的《人间词话》却没有论及到李清照。《人间词话》论词,始从唐的李白,终至清的纳兰容若,凡词名家,或褒或贬,总有涉及。唯有李清照,王静安先生既无微词又无谀词──这确实是有些怪异的。王静安先生的“境界”之说以唐风为最。但是恰好是李清照的词就有唐及五代之风。《谭评词辩》卷一就说过易安之词有唐调。《人间词话》把“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作为高下来分,那么我们来看李清照下面的两句:“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怨王孙》);“暖间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蝶恋花》)你能分清它们里面哪是“有我之境”哪是“无我之境”?就算可以分出,这样的词难道不可以进到《人间词话》里吗。王静字以“隔”与“不隔”来判别词的“浅深厚薄”,而李清照的许多离愁的词,可以说是“不隔”的经典。王先生是不是对李清照哀婉过了点的词风不太满意呢,但是一部《人间词话》论及李后主的话却是相当多的,而我们确实也看到李清照是从温飞卿、柳三变、周邦彦一脉相承的。是不是王先生不太喜欢女姓诗人呢?不过五国维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过,“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这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亦即词人所长也。”

   既然妇人之手长于词,而当时就有“仅只三句绝佳”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妇人”之句为什么不能进入王老先生的《人间词话》之中呢?用“妇人之手”来表达一种新的美学观,显然是王国维的一种创见,一种来自“心”和来自感悟的创造,显示出王国维接受西洋美学后洞观自家经典的不俗之见。但就是不能让人信服的,王老先生为什么偏偏不去“若”李清照呢?是不是当读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时,突然想到了清王朝、想到了甲骨文。

标签: 如梦令 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