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新诗是指五四前后出现的白话诗歌,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中国现代诗的发现最早追源到清末,当时,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一些从西方引进的诗作已开始用白话进行翻译,但是这些作品量还是不足,后期也是因为受这些翻译品的影响,产生思潮,才逐渐由越来越多的人独立创作。中国现代新诗持续至今,出现了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冯至、卞之琳、艾青、穆旦等著名诗人,留下了《天狗》《再别康桥》《雨巷》《十四行集》《断章》《我爱这土地》《诗八首》等经典名篇。中国现代新诗已经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遗产和精神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90年代,曾一度趋于沉寂的各个诗歌流派也纷纷开设各自的论坛,重新集结力量,定期或不定期地出版“民刊”或“网刊”。可以推断,网络环境下的新世纪诗歌版图将日益变得论坛化、流派化、圈子化和江湖化,而围绕着诗歌论坛发生的诗人的分化和重组,以及各种诗学主张和写作倾向之间的对话、融合和激烈碰撞,则将不可避免。
网络诗歌这个新型名词也伴随着Internet和电脑的普及,开始以网络文学分支的形式广泛展现在公众面前,其中最具历史性的一个事件是:
1993年起,诗阳使用电脑创作诗歌并通过Internet的形式大量传播和发表。这在此前的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们都知道,过去我们写诗歌,写稿件从来都是用纸稿,但是使用电子档进行文学创作,这还是第一次,由此带来的不是其他,是快餐文化下的信息主义。
1995年诗阳、马兰、鲁鸣等创办《橄榄树》网络诗歌月刊(后曾有祥子、京不特、桑克等加盟), “网络诗人”、“网络诗刊”等名词出现。
早自1999年“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爆发所谓的“盘峰论争”的时候起,当代诗坛看似统一的格局就已经土崩瓦解。作为分水岭,“盘峰论争”使得第三方即长期以来倍受主流诗坛排斥的无数诗歌“流民”成为了话语再分配的直接受益者,后者自此开始主动寻求自我表达的权力,在网络诗歌论坛“制造”人气、火药味或狂欢气象,从而将当代诗歌带入到一个众声喧哗、群氓争锋的时代。它们主要包括屁诗歌、诗江湖、北京评论、低诗歌、中国低诗潮、垃圾运动、无限制写作、荒诞诗工厂、自由平民、空房子、鬼诗歌、反饰时代、军火库、中国话语权力、放肆、同志、平民诗歌、荒草园诗派、非诗、民间说唱、病态主义、丐帮文学、妈妈、诅咒、此在主义等。这些论坛所发表的诗歌作品——从主题到题材,从诗意到意象,从话语主体立场到话语方式,一开始就表现出抢眼的低贱化特征。一时间,中国诗人们竟集群性地“引体向下”,挟持着一种叫“诗歌”的东西肆意崇低、嗜秽、纵欲、犯贱、发癫、丢丑、作孽、自残、恶搞、揭疮、闯禁、渎神、解构……就现有的情形看,这种滥觞于网络的低贱化写作似乎还只是一个开端。
与此同时,一场以低贱化写作为表征的诗歌话语革命也终于得以发生并以不可遏止的势头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开来。
对于在网络诗坛形成的低贱化写作浪潮,批评家张嘉谚将之命名为“中国低诗潮”,并认为,作为“中国低诗潮”推动力量的“低诗歌运动”,当是预期中的中华文化复兴背景下的当代话语革命的第一阶段。在他看来,“低诗歌运动”海纳百川,“凡属具有自由精神独立品格,以‘崇低、向下’的‘低’姿态(这种姿态里往往隐藏着‘崇高、向上’的诗性冲动),循着‘审丑、解构、反讽、反饰、体制外、不合作、非暴力对抗、反权力话语、诗性正治’等诗写路线,参与寻求‘人’的终极解放的写诗者和爱诗者,都自然地成为‘低诗歌运动’的一员”② 。这种说法大体符合实际。就这样,“中国低诗潮”应运而生。在它所推动的新世纪诗歌话语革命的狂潮中,有三个诗歌流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领潮作用,他们分别是“下本身”、“垃圾派”和“低诗歌”。
“下本身”,顾名思义,是指人的下体、下半部分。受思维惯性的诱导,人们很容易由这个词定向联想到生殖器和性事。当然,对“下半身”诗人而言,专注于性和性体验表达,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毋庸置疑,“性”正是“下半身”诗歌最能吸引公众眼球的地方。有意思的是,作为诗歌流派的“下半身”,它的命名却十分偶然——据说是在一群同仁冥思苦想之时由朵渔“脱口而出”。
2000年7月,民刊《下半身》在北京创刊,2001年1月,《下半身》出版了第2期。从早期的沈浩波、尹丽川、朵渔、李红旗、巫昂、朱剑、马非、南人、盛兴、李师江、王顺建、轩辕轼轲、颜峻等,到后来的魏风华、口猪、南昌杨瑾、老德、春树、金轲、他爱、而戈、李东泽、紧张上房、王有尾、吉乐、心地荒凉、大腿等,“下半身”写作经历了一个扩张演化的过程。“垃圾派”诞生于2003年3月15日。
这一天,诗人皮旦借“老头子”之名,在稍早就已运行的《北京评论》诗歌论坛上明确提出了“垃圾派”的概念。此后,“垃圾派”便以《北京评论》为大本营,开始演绎一种全新的名符其实的网络诗歌发展模式。他们并不特别注重纸质民刊的出版,也不在乎能否得到其他纸质媒介和文学体制的认同,而是一心一意致力于网络诗歌创生可能性的开掘,通过制作、发布流派网页、网刊、增刊、个人电子文集、论战风云录、北评人物排行榜和中国诗歌垃圾榜等多种形式来建构自己的实绩和信心。因为这个原因,《北京评论》也就同时具备了网络诗歌论坛所特有的开放性和“抗震”能力:一方面,出入于该论坛的“垃圾派”诗人,其构成极为复杂,可谓三教九流、泥沙俱下,“垃圾派”的成长也因此显得起伏不定,离合无常。
例如,2004年6月,部分“垃圾派”诗人曾一度宣布退出“垃圾派”,新辟“垃圾运动”。另一方面,“垃圾派”在创立后不久还曾数度发起过针对“下半身”和“第三条道路”的激烈论战,或与此相关,《北京评论》曾多次遭遇到网络黑客的攻击。尽管如此,从总体上看,“垃圾派”却能够紧随网络的扩张而不断分蘖、壮大,一大批诗坛怪杰如皮旦、徐乡愁、管党生、余毒、乔牧、杨春光、李磊、小月亮、虚云子、阳明明、蓝蝴蝶紫丁香、丁目、赵造、一空、典裘沽酒、凡斯、底里、张玉明、陈衍强、管上、野狼、温永琪、衣水、刘雯等也得以脱颖而出。可以认为,是网络成就了“垃圾派”的“盛名”。
接着,作为一种诗歌现象,“低诗歌”自成一体,它所走过的道路为中文网络诗歌的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远比“垃圾派”更为典型的范例。
2004年3月29日,“低诗歌”论坛创办,2005年3月,《低诗歌运动》出版,2005年11月14日,“低诗歌”网站运行,2007年3月,“低诗歌”博客开通。除此之外,“低诗歌”还制作了网刊、个人电子诗集、批评家文集、低诗视觉和低诗相册等栏目,并将筹划正式出版《低诗歌诗选》和《低诗歌年鉴》等纸质作品。期间,它还刺激了与自己血缘相近且又数度离合的“中国低诗潮”的成长。 “低诗歌”和“垃圾派”的共同价值取向:“崇低”,但“低诗歌”包涵得更广。“下半身”是“低”,“垃圾”也是“低”,与现行价值观相反的都是低!这批网络写手以不写小说,也不写短文,而是以诗歌为主。
标签: 现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