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风流看蜀中之二】
文/图 王秀存
2020,4,15
缺点成就了李白
成都市北160公里的江油市青莲镇,是李白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地方。这儿的一方水土,孕育了李白的才情个性。
图1 李白故里,邓小平题字。
24岁时,李白从这里走出四川,怀抱当宰相平天下的宏愿,开辟仕途,展开人生。42岁时才得到了第一次机会,然两年便因得罪皇帝宠臣而被迫辞职。56岁时再次起飞,竟误入歧途铩羽而落(入反军帐下被流放夜郎)。此后便一蹶不振,穷困潦倒。62岁时郁郁而终,客死他乡。李白的政治人生是失败的。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李白不是当官的料。尤其是他的酗酒、桀骜不驯、浮浪,对仕途的阻碍和破坏性都是致命的,所以必定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但这些缺点到了诗歌创作领域,却演变成了推动力量,使李白诗词如火如荼,光焰万丈,成为无可替代的“诗仙”。李白意识不到这一点,一生都在逆行、挣扎、愤懑,歪打正着的走出一条瑰丽成功的艺术人生之路。
图2 文旅产业 青莲李白诗歌小镇
在江油县众多李白遗迹中兜兜转转,思考着“酒仙”“诗仙”人生的因缘得失关系,饶有意味。
图3 李白塑像
首先想到了李白的嗜酒。
李白不可一日无酒:“莫使金樽空对月”。有酒友时聚饮,没人可聚时自喝:“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饮酒必尽兴:“将进酒,杯莫停”;“会须一饮三百杯”。尽兴时必歌之舞之蹈之:“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直接唱到天河群星疏落,月色自淡,“与尔同销万古愁”。口袋有钱时底气很足:“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没钱买酒了就用物换:“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物件换光了了就向月亮赊酒:“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最后总是要醉的:“长安市上酒家眠”,“但愿长醉不复醒”。
绘画作品中的李白,手中必有酒杯,身旁必有倾倒了的酒坛,醉眼朦胧,面红耳赤,或坐或卧,酒气熏天。
嗜酒如此,必有误事之时。李白一生渴求得到君王赏识获取功名,但当唐玄宗给了他不可多得的机会时,却因嗜酒丧失。一次是皇帝召他进宫,他正在和贺知章等结“酒中人仙”之游,“天子呼来不上船”,没去。再一次是在宫里皇帝赐给衣服,李白因醉酒无法更换,便唤高力士为其脱靴。权高位重的高力士因皇帝在前,遂应之,但怀恨在心,伺机便在玄宗面前谗谤李白,玄宗逐渐疏远了李白。李白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请辞,离长安而去,从此再没有机会接近朝廷。
然而,饮酒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却有非常的意义。从李白和别人的诗中得知,李白豪饮到一定量时,会诗兴大发。那时刻的他,思想上精神上的所有束缚、各种机巧之心都被酒消解了(“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飘飘然忘乎所以,随心所欲,手舞足蹈,高唱大啸,使得本就神道、怪诞的他更加放浪形骸,半神半仙。同时,艺术思维的闸门轰然打开,一粒火种投入油海,顿时才思奔涌,诗情磅礴,佳句天成。奇异的意象、鬼斧神工般的创造力、瑰丽的词句令人目瞪口呆。而且,酒一杯一杯不停的喝,诗一首一首不停的喷涌,直至“斗酒诗百篇”。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和仙气,与饮酒有关。其中最美的诗篇,篇篇有酒味。如《将近酒》劈头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突兀如狂飙骤起。非凡的句式,浪漫的意象,豪迈的情感,真的是“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图4 太白祠 初建于宋代
其次想到了李白的狂。
自我期许上狂妄自大,缺乏自知之明。
“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您看我的才能,与鲁国的孔子多么相似!)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楚狂,楚人,狂士的通称。我就是楚狂那样的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一事无成的孔子。)
“谋帝王之术,……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我精研帝王之术,要做宰相,使天下安定,国家统一。)
“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如能用盛大的宴席接待我,听任我纵情畅谈,我将手不停笔,日书万言,倚马可待。)
“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我兴酣之时,落笔可摇动五岳;诗成之后,啸傲之声凌越沧海。)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42岁时得到唐玄宗召唤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痛饮、高歌、舞剑。哈哈哈!皇帝老儿你终于搞明白了,老子这般才能岂是可以埋没的!)
是不是有点目空一切,不可一世?
实际情况是,李白在仕途经济上的才能很一般,甚至可以说是低能。
接人待物上狂傲无礼,情商低。
前述“天子呼来不上船”、“引高力士脱靴”两件事是典型代表。从蔑视权贵的角度,可以点赞。但李白对李邕的指斥却有点过了。
李邕当时美名四海,民望甚高。二人相见时,李白不拘礼数,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李邕矜持的表示了不悦。李白不满,临别时写下《上李邕》,指名直斥:“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孔丘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大丈夫千万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愤世嫉俗也好,恃才傲物也罢,这样不加区别的目中无人,狂傲对人,人际关系肯定全是负数。至少也是缺乏风度,流于粗鄙。
行为举止上狂放不羁,不受规矩约束。
李白内心深处住着一个游侠:“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他以“自己开心”为宗旨,绝不为他人奴役,做驯服工具。当发现自己仅仅是皇帝的玩具时,立刻声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遂有了“天子呼来不上船”之举。
李白天性放浪,加上魏晋文人们放纵奢靡、率性而为的影响,更加桀骜不驯,为所欲为。尤其是酒后,“天地即衾枕”,“裸体青林中”,了无顾忌。
这样的狂,在俗世日常中,在庙堂之上,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但在李白的诗歌中,却转化成了豪放、豪迈、豪纵的风采。
李白偏爱歌咏宏伟壮阔的对象,同时还要进行时空拓展和夸张描绘,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气吞万里如虎,令人震惊,壮人胸襟。如:“天台四万八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燕山雪花大如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杜甫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真是准确。
强烈自信、内心强大是李白个性的主色调。他一生失意,却格局恢弘,积极强悍,写出了千古励志名言,充满了英雄主义的亮色。最著名的是这三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千百年来,这三句话鼓舞了无数暂处人生低谷的人,至今没有别的语句可以替代,是李白诗歌最具魅力的地方。一个充满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诗人,很容易在愤世嫉俗中走向绝路。当年屈原就选择了自杀。但李白没有,61岁时还在仗剑请缨从军杀敌,彰显了他强大的内心。
小时候背唐诗,比较喜欢背李白的。一是语言明白如话,自然清新,不假雕饰,顺口(小伙伴们的话叫“不拽”)。二是他是长短句的高手,擅写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即使写律诗,格律也不完全严整死板,平仄、韵脚也有打破,有的节点竟写成了散文。这种与别人不一样的写法,挺新奇,音节优美,背起来不沉闷。宋词就是由这种长短句演变发展而成的。青年时也曾学着这样写诗,但李白式的法相无端、空无依傍、恣意表达,毫无踪迹可循,找不到窍门。后来懂得这叫“创造性的破坏”。再后来听权威说李白是一个规则之外的天才,他有资本破坏规矩,因为他建立的新规矩比现有规矩更好,更可宝贵,我们只能敬仰,不好学。现在更深刻的明白了,我们谁能、谁敢有李白那样狂放不羁、不受约束、做常人不敢做的个性呢?所以也只能不脱窠臼的比葫芦画瓢罢了。
图5 陇西院 初建于唐代,是李白一家迁入蜀地后居住的地方。
再其次想到了李白的浮浪习气、不务实业。
李白24岁出川寻求发展,有过两次任职经历。一是42岁时经朋友举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奉诏作诗娱乐草拟文件,干了不满两年被迫辞职。第二次是56岁时应邀入永王李璘军中,掌管文书事务,半年后受牵连被流放。做这样的官,自然留不下“苏堤”(苏轼)、“白公堤”(白居易)那样的政绩。
除了这两年,李白不官不工不农不商,一生“浪迹天下”。李白云游的目的,一是结识朋友请求举荐当官,二是寻访剑客侠士道人,三是寻长生不老之药。
如果不差钱,飘着以诗酒自适固然潇洒。但没有资助者,自己又不干活挣钱,诗又不能卖成钱,怎么游得动?估计只有靠诗友接待。李白后期迷上成仙,带着全家炼丹,日子更没谱了,“靠人赈济为生”。最后寄宿在族叔李阳冰家,李阳冰要退隐了,李白走投无路,精神失常,死在那里。由于浮浪习气,李白的妻子儿女也跟着过苦日子。第二任妻子看不起他愤而离去。原配和女儿由于他的原因“郁郁而死”。不立实业,家也没经营好,不能不算是一个缺点。
然而,尽管李白四处漫游的初衷不是写诗采风,但事实上成为了诗歌创作之旅。产量之大,水平之高,可能是唐代第一。而且,李白看到了那些比较宅的诗人们所看不到的大山水奇山水,视野高,格局大,经如椽大笔描写,雄浑壮丽的山水诗成为唐代唯一。君不见,只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空前绝后。假如从唐诗中把李白的山水诗全拿掉,光芒会不会减掉一半?
图6 太白碑林
综上所述,反观当前,有什么启示呢?
图7 于右任题写清代王世祯句:“才笔九州横”。
第一,李白的冲天艺术才情,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关键。
据记载,李白是一个超常儿童,充满灵性。“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富于想象力,爱听故事,听完后还要进一步“神思““神说”。他一生学的自由多样,行万里路,知识结构宽厚,生活情趣和才能丰富,心灵自由,创造力蓬勃,艺术感觉和艺术语言能力异于常人。
这样的冲天艺术才情,如蓄满水的水库,提起闸来,便奔腾咆哮蔚为大观。醉酒、张狂、浪游就是提起闸门,解开束缚。水库里没有水,提闸便没啥看头说头。
换个说法,没有这些异常的打开方式,李白的冲天艺术才情释放不出来;没有李白的冲天艺术才情,这些异常的打开方式就永远上不了台面。二者互相成就,辩证法匪夷所思。
图8 李白书法
第二,容纳异端的雅量是文明的标志。
唐代的主流教育体制,以经学为正典,为经义而教,为科举而学。李白受家庭背景限制无法参加科考,便淡化了儒家传统教育,选择了一条逸出常规、杂取种种、自由兴趣的“蹊径”,鄙视训诂、考证、注释之学,张扬思想之学、创造之学。用现在的话说,是体制之外的独行者。这种反常的、丰富的文化多元性,造就了李白奇特、异端的思想和行为。后人说他“排圣贤,反封建,鄙权贵,轻礼教”,是比较公允的。
但唐代当时就接受了李白。首先,以杜甫为代表的诗词大佬们给与高度评价,表明文学界专业圈没有文人相轻,没有阴暗的小心眼。其次,当时民间称“三绝”中,李白的诗是其一(二是裴旻剑舞,三是张旭草书),表明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只认名头的低俗。须知李白是一个无学历、无职称、无官衔、无奖项的白丁啊!更难能可贵的是,皇帝也喜欢李白的诗。破格招用,亲自下车迎接,原谅不恭批准辞呈时还“赐金”,犯了反罪也没杀头。仅看这三点,盛唐的文化高度绝不是浪得虚名。
当代艺术教育和文化管理体制已经规范。但我们常常慨叹,如此刻意追求、周密计划、苦心经营,真正的艺术家(不是匠)却未必如期而至。假如李白再世,他的命运将会怎样?
图9 天马行空
图10 赵朴初题写“太白碑林”
标签: 李白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