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行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 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 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典故是古人、古事、古语、古风的综合之称。早在六朝时期就被诗人广泛采用,成了古人作诗时不可缺的重要素材。因为典故之用在增加作品的趣味性、知识性,加深作品的厚实度的同时,更能将作者难以言明之语“化妆”说出。所以典故之用实际上也是诗人化妆抒情的一种手法。一向崇尚古法博览群书的李白对此也就情有独钟,像他的《古风•五十一》、《行路难•其三》几乎是通篇用典而不觉繁琐。不仅如此,太白诗中更有全诗皆言一人一事的,像《古风•三》就全是采用秦始皇一生的大事之典,可以说是为秦始皇作传了。本诗《侠客行》也是专为“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事而作。当然,《侠客行》一诗的妙趣在于太白不是照搬历史而是崎岖牵引,用以述己之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的诗学审美观念。“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说得很对。的确是大家之言。太白《侠客行》一诗就是太白的“有我之境”,是太白对窃符救赵一事的艺术再创。谁都不能否认《侠客行》一诗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之作。结句“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就是太白的寄寓所在。东汉末年扬雄不愿卷入政治是非闭门草《太玄经》而得以安身。不过文人们引用扬雄草《太玄》之典除了典故本身弃官从学避世含义外,还有“太玄”两字的汉字象意。用来关合当时世道的玄乎、情势的玄急。像杜甫初到成都时高适就寄诗言“草‘玄’今已毕,此后更何言”。(《赠杜二拾遗》)所谓草玄就是指杜甫救房倌而危及自己的玄急之事。而李白这里用扬雄《草玄》之典却是反面起兴。太白在“千秋二壮士” “救赵挥金锤”之后,再用扬雄之典,显然是为了讽刺国难之际弃世而做学问的假隐之辈。太白既言“阁下”,则明自己弃隐从政之实了。所以《侠客行》诗是太白从永王时所作。史载永王东巡之时。萧士颖、孔巢文之辈皆不肯协从永王,太白从永王之行更是饱受非议。《侠客行》一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所作的。
“赵客缦胡缨”,《庄子》:赵太子曰:吾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垂冠缦胡之缨,短后之衣。司马彪注曰,缦胡之缨谓粗缨无文理也。这是这是赵国剑士的打扮,下缀“吴钩霜雪明”之句,我们只能说这是描写这位侠客兵器的锋利,钩是弯刀,但是后面“脱剑膝前横”之句则又言这位侠客的兵器是剑。太白行文何以有此瑕疵哉?可见“吴钩霜雪明”一句不仅仅是有关兵器的描述。古诗创作中有一种异地取景的悬想之法。太白诗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春思》)。杜甫“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春日忆李白》)等皆是此法。“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正是这般手法。
只是太白言赵国的剑客粗布短服,吴国的侠客吴钩雪明。这两种情景分列亦难作衬比,难有诗意啊。悬想之景,当然也是“设造之景”,所以这两句诗是“有我之境”。张衡《四愁诗》序言,“依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霏为小人”。霜雪在太白诗中就成了灾难之象。“吴钩霜雪明”之句是言吴地战刀闪亮灾难将发生之意。可见这是针对永王东犯吴地之事的。太白选取描述吴钩之状,明战争来临之实。除了吴钩是吴地的著名兵器外,钩还有“勾”的谐音之义。勾心斗角、勾联谗言也。这一句既然有这么丰富的内涵,前一句肯定也不俗。太白发句喜欢开门见山,“赵”是中原帝都之地。“缦胡缨”有“漫胡音”的谐音,赵客“漫胡音”,赵国都是讲“胡”语的外来人,分明是说两京失,中原陷。开头两句太白在叙述侠客的同时又交代清楚当时的大环境,手法实在高明啊。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前人讽太白诗不知义理言其“语游侠则白昼杀人不以为非” (《苏乐城集》),就是针对《侠客行》中的这类描述了,太白是嗜杀之人吗,“庄周空论剑,墨濯耻论兵” (《秋夜怀故山》),“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战城南》)。太白复古道讲仁义之人岂是嗜杀之徒,《侠客行》中的这种描述显然不是实赋,而是“有我之境”。事实上侠客、少年游侠快如流星,事了拂衣,深藏身名这些话在李白从永王后的诗作中屡见不鲜,太白就是为了明示永王东巡之事宜在迅捷、时机、战机稍纵即逝。后来肃宗围堵既成,太白有“顾乏七宝鞭,留连道旁玩”(《南奔书怀》)之语,就是慨叹永王遗失先机的。这个侠客实际上是太白虚构的人物,在“窃符救赵”的典故中根本没有他的形象。太白描写他的行径主要是为了影射永王的东巡之事。永王东巡之事,再终目的是“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其十一》),再终是为了“总江淮锐兵,长驱雍洛”(《旧唐书》)。所以太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之句表达了对安胡的满腔仇恨,而太白的诗句也从侠客隐身信陵一事巧妙地转承到京洛地区,转承到本诗主旨所在之事“窃符救赵”上来了。赵是唐朝的统治中兴,事实上永王东巡,贯通长江一线就是救赵兴堂唐的长策,与“窃符救赵”之策更有相通之处,所以本诗的“窃符救赵”实际上是李白版本的,永王版本的典故。你看“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本来是朱亥侯嬴辅助信陵君,到李白笔下,就仿佛是倒了个,实在是因为“觞”有伤的谐音,“侯嬴”又有它侯王之赢的汉字本意。“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赢”。太白可以说是屡做“侯赢”两字的文章。这里太白描述喝酒的场景其实是巧言自己从永王之事的初衷,“三杯吐然诺”,明君子重诺,择主而终之意,“五岳倒为轻”明自己救国难“非邀青史名”之意,“倒”又有颠倒之意。“五岳倒”明安禄山叛乱,肃宗逆取政权之实,太白视其为轻,是大君大民的理念,申自己之从永王非为君纲,志在救天下苍生。“眼花耳热意气生”申自己从永王的意气用事草率,当然,成事在天,祸兴于彼,永王之事实际上是肃宗矫妄打压之故,太白眼花之语就是对现实的讽刺。“窃符救赵”一事可述之处颇多,像魏王畏秦观望,智窃晋鄙兵符等。但是“窃符救赵”只是太白化妆述情的载体,太白就在这场莫须有的酒席上做足了文章。而“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只一句就交代清“窃符救赵”之事。《史记》载“朱亥袖四十斤铁锥,锥杀晋鄙”,太白言“金槌”意在“金”乃君王之象,可见太白还是崎岖牵引在永王东巡之事上。而“窃符救赵”一事,秦军退去,信陵君等功成身退,太白接一句“纵死侠骨香, 不惭世上英。”给人的感觉是当时就舍身成仁了,大丈夫处世当以救国救民为先,此时安能效扬雄之辈,在太“玄”之时隐身世外以求自全哉。太白方外之人,闲管人间政事皇家丑事,“闲来垂钓碧溪上”(《行路难》),以为可以“闲过信陵饮”。最终却晚年不得安闲,不亦天意乎!
标签: 李白的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