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好诗 | 孤 山

非凡网 112 0

关注 ,让诗歌点亮生活每日好诗 | 孤 山-第1张图片-非凡网

孤 山

宗 月第一次来,我就认出,孤山是一家药铺

梅是一味药,鹤是另一味

一声娘子,是一味药

半句公子,先生,是另一味

我认定它们,是专门为我准备好的

为我身体里的病,准备好的

一味,对应一种病

因为这不讲道理的对应关系

我的身体也要为另一些药,准备一场病

比如,为灵隐寺的钟声

生一场病

为孤山上漫天飞舞的雪的暗香

生一场病

为清晨氤氲的薄雾

生一场病

生病,已然是一个人无止境的事业

因为时间还在,灵魂与身体还在

当我又一次来到孤山

我会熟练地将这些药

一并,以西湖水的波涛,送服

每日好诗 | 孤 山-第2张图片-非凡网

“第一次来,我就认出,孤山是一家药铺”。这首诗从一开始就颠覆了读者对西湖孤山的惯常认知。孤山是一家药铺,为何是药铺而不是超市,诗人的暗喻与指向显然跳出了自然界的孤山:“梅是一味药,鹤是另一味/一声娘子,是一味药/半句公子,先生,是另一味/我认定它们,是专门为我准备好的/为我身体里的病,准备好的/一味,对应一种病”。这一味味的“药”,这一款款的“病”,古有“百年多病独登台”,今有诗人“生病,已然是一个人无止境的事业”。这两者之间,仿佛连起了一个繁复、驳杂的世界。西湖的孤山在诗人眼中已然褪去了自然属性,取而代之的是历史属性、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复合体:“因为这不讲道理的对应关系/我的身体也要为另一些药,准备一场病/比如,为灵隐寺的钟声/生一场病/为孤山上漫天飞舞的雪的暗香/生一场病/为清晨氤氲的薄雾/生一场病”。这样一个药到病除的“病”与“药”,仿佛把孤山的人文气息与历史气象徐徐展开,而这病竟然可以用“西湖水的波涛,送服”,足见其“病”之大之宽,真的成了“无止境的事业”,成了历史、人文和社会的复合体。

《孤山》不孤。一方面,诗人巧妙地用古境反切到锐意十足的思量,避开了因古典意象而导致的积淀性或指向性的文化积淀,这样的诗不因为寻古或寻病而把现代掏空。《孤山》不去复述孤山的古典语境,而是把孤山的古典语境作为清澈的文化幻象,参与现代物质倦怠中心灵的生机启动,突显了孤山不乏古文化的韵味而又具现代性的青瓷属性;另一方面,诗人善于寻找病根,处处布满寻根问底的预示,有一种诡谲和傲然的风范,呈现出意志与生命在交感中的灵动。

当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要让孤山的每一个符号都浸透文化的汁液并非易事,因为《孤山》所呈现的还是一种泛指而不是确指,这就导致了这首诗在历史语境中缺少有意味的、哪怕是一种传说的真相,假如有了更浓厚的历史意蕴,而不仅仅是古典语境,那么,这首诗的成色将更加充分。

特邀点评 / 卢辉

诗人简介

宗月,男,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城市诗人社骨干成员。诗歌作品散见于《文学报》、《诗刊》、《星星》、《诗潮》、《上海诗人》、《青年作家》、《天津诗人》、《大型诗丛》、《黄河诗报》以及《大陆青年诗人诗选》等国内报刊与多种选集,曾多次在全国性诗歌散文大赛中获奖。著有诗集《且住江南》、《每一层颜色里生活着一群人》,与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李天靖合作主编《中外现代诗结构•意象》。

专家简介

卢辉,60后诗人,生于福州,祖籍大田,中国作协会员,高级编辑,编著《中国好诗歌》。上世纪80年代创立“福建三家巷”,参与《诗歌报》举办的全国诗歌群体大展。著有《卢辉诗选》《红色的碎片》《七层纱》《纸上的月亮》《看得见的宽》等多部诗集。诗歌、诗论散见境内外各大刊物和年度选本。获得中国诗剧场贡献奖、香港诗网络诗歌奖、福建省政府文艺百花奖、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江南》杂志“奔马奖”等,现居三明。

更多好诗

自刻章

不留间隙的白

300元稿酬征集评论 | 世界大雨倾盆

每日好诗 | 孤 山-第3张图片-非凡网

点 评 专 家

陈先发、陈卫、曹宇翔、程继龙、耿占春、冯雷、顾北、顾建平、谷禾、洪烛、霍俊明、贾鉴、简明、蒋浩、雷武铃、冷霜、李少君、李海鹏、李建春、李犁、李壮、刘向东、李云、梁晓明、卢辉、罗振亚、马知遥、莫真宝、任毅、荣光启、师力斌、树才、谭五昌、唐翰存、田原、唐诗、汪剑钊、王久辛、王家新、王士强、吴投文、西渡、向以鲜、杨碧薇、杨克、杨四平、杨庆祥、杨墅、余怒、叶舟、臧棣、张德明、张清华、张定浩、张光昕、茱萸、张伟栋、周伟驰、周瓒、朱必松等

栏目主持 / 王夫刚

每日好诗栏目作品来自中国诗歌网注册会员

想让你的诗歌出现在“每日好诗”吗?

登录注册即可投稿

期待您参与每日好诗!

每日好诗 | 孤 山-第4张图片-非凡网

标签: 中国诗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