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怀三首》诗词解析 嘉树下成蹊

非凡网 13 0

咏怀三首

  嘉树下成蹊(1),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2),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3)。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4)。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译诗】美好的树下踩出小径,东园长满鲜桃艳李。瑟瑟秋风吹下落叶,桃李的凋零从此开始。繁荣至盛必走向冷清,高堂大院会有杂树野草长起。扬鞭催马舍之而去,去到西山避乱隐居。只身一人尚且难于保全,更何况恋着妻子儿女。一旦严霜覆盖野草,岁暮之时一起完毕。

  【解析】诗借时序的变换、草木的枯荣,比喻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权力的险恶、变幻,抒发了作者“忧生嗟乱”的情怀,流露出尽早远避乱世的心情。阮籍生活的时代,正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肆意杀戮重臣名士,消灭异已,一时间朝野人人自危,噤若寒蝉。这首诗,正是写于这个时代。诗的开头两句,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描画出桃李繁茂的盛景。接下去笔锋一转,指出“秋风吹飞藿”,那么桃李的“零落从此始”。正像动乱中的局势不安定一样,人的兴亡盛衰,也是瞬息万变的。诗人由此联想到人世兴衰的变幻,发出了“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的由衷慨叹。世事沧桑,乱世之中的险恶福祸,不是到处在隐隐欲发吗?于是,作者面对“乱世”,表明了自己远祸存身的急迫心情:“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决不与司马氏同流台污,对险恶的社会政治环境的愤懑、怨憎一泻无余。这是诗的主旨之所在。后面四句,诗人申诉了产生“远世”思想的依据:“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披野草,岁暮亦云已。”他以鲜明的语言、强烈的愤懑控诉了当时的当权者滥杀无辜,致使人人自危的惨痛情景。最后的二句,回应了开头的景物描写,也是对不及早避祸的残酷结局的暗示。

  其二

  杨朱泣歧路(5)墨子悲染丝(6)。揖让长离别(7),飘飖难与期(8)。岂徒燕婉情(9),存亡诚有之(10)。萧索人所悲(11),祸衅不可辞(12)。赵女媚中山(13),谦柔愈见欺。嗟嗟涂中士(14),何用自保持?

  【译诗】杨朱站在岔路上哭泣,墨子对染丝悲伤。禅让的事永远不会再有了,“周公救乱”也难有希望。哪里仅仅是婚姻之事,这里实在关系到国家存亡。萧条冷落是人所悲伤的,灾祸之端又不可避免、预防。用“赵女”去拢络(中山)代王,越是谦逊柔弱越易受欺上当。可怜啊世上的士子,用什么来保持自己的洁白、端庄?

  【解析】这首诗是当时魏晋史的一个写照。他所抒发的郁愤,深沉而真切,是对那个时代的混乱政治的讥讽与感伤。诗的开篇,作者就引用了《淮南子·说林篇》中的两个故事:“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定下了全诗悲愤的基调。人在纷乱的政局中,该何去何从?越是清醒、刚正的人,越是悲愤不已。曹氏家族,不是在“禅让”的幌子下代汉称帝了吗?司马氏父子,不也以当代“周公”的身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重演“舜禹之事”吗?这时的社会,什么事不是为“权势”服务的,就连那最美好的“婚姻”问题,也紧紧和国家存亡之事联系在一起了:“岂徒燕婉情,存亡诚有之。”曹操为了牢固地控制汉献帝,建安十八年时曾把女儿许配给刘姓天子。已被汉帝立为皇后的曹氏,对曹丕的逼迫也是悲愤异常,但由于“谦柔愈见欺”,所以“祸衅”终究是“不可辞”的。后来,魏、晋之间又要重演这个历史的故剧。阮籍本是局外人,他不偏于一方,也不想从中渔利,然而,巨大的政治漩涡,硬是把他卷入了那污秽之地,在谄媚小人的权势逼迫下,他醉草了《为郑冲劝晋王笺》,劝说司马昭接受殊礼。这是他违心干的。所以在诗的结尾,沉痛地发出了内心的悲痛浩叹:“嗟嗟涂中士,何用自保持”?——生逢乱世,何以保此洁白之躯呢?全诗以极简洁的笔调,高度概括了魏晋时代混乱不堪的历史特征,抒发了自己的郁愤与切肤之痛,的确是大家手笔。

  其三

  炎光延万里(15),洪川荡湍濑(16)。弯弓挂扶桑(17),长剑倚天外(18)。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19)。视彼庄周子(20),荣枯何足赖(21)?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22)。岂若雄杰士(23),功名从此大(24)。

  【译诗】日光普照万里,大河冲荡湍濑。弯弓挂上扶桑,长剑依于天外。泰山浑如磨石,黄河犹如腰带。看那豁达庄子,生死不足依赖。献身草莽蓬蒿,乌鸢作食当菜。怎比英难豪杰,声名传颂万代!

  【解析】本诗鄙弃那种逍遥物外、无视荣枯的虚无思想,抒发了为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情怀。诗的一开始,就是豪犷的巨笔,为我们画下了一幅阳光万里、大河奔腾的图景,为“雄杰士”任意驰骋拓出了广阔的天地。接着,作者运用夸张手法,在广阔的背景下突现了自己理想中的“雄杰士”,使他威风凛凛地挺立在读者的眼前。这弯弓挂剑、任情驰骋的英豪,能使山河万物随心所欲地变化而为其所用,为社会、为人民建功立业,匡时济世。为了强调自己的思想,他又把自己理想中的人物与老庄加以对比,大胆地指出其不可取。因此在结句中,诗人以明快的态度大声宣布:“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表明了自己赞赏那种扶世济民的英雄作为,他们将名垂千古,被人们深深记忆。本诗气魄宏大,景象开阔,豪放流畅,以夸张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积极上进的思想。

  免费下载经典《咏怀三首》诗词解析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解析:解析,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jiěxī。即剖析;深入分析;拆解分析。出自《宋史·儒林传一·孙奭》、郭沫若的《文艺论集· <瓦特·裴德的批评论> 》。解释分析,《宋史·儒林传一·孙奭》:“有从奭问经者,奭为解析微指,人人惊服。”郭沫若《文艺论集· <瓦特·裴德的批评论> 》:“当他把那种美点解析清楚,而且记录下来,如像化学家为他自己或别人,把一些自然的原素记录下来的一样,他的目的便达到了。”域名解析:Internet上的计算机是通过IP地址来定位的,给出一个IP地址,就可以找到Internet上的某台主机。而因为IP地址难于记忆,又发明了域名来代替IP地址。但通过域名并不能直接找到要访问的主机,中间要加 ...

  2、人人自危:人人自危(拼音:rénrénzìwēi)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人人自危”的原义是每个人都存戒心,觉得有危险;形容恐惧不安;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含贬义。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后人据此提炼为成语“人人自危”。秦始皇晚年时到会稽游玩,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随行。因为秦始皇很偏爱自己的小儿子胡亥,所以带了胡亥随车出游,其他的皇子都没有这个荣幸。这年七月,秦始皇走到沙丘时得了病,而且病得很重,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就命令赵高发诏书给领兵驻扎在边境的大儿子扶苏,让扶苏立刻...

  3、作者:一般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者,有时也指某种理论的创始人,或某一事件的组织者或策划者。在苏联、法国、联邦德国、西班牙等国的版权法中,作者指通过自己的独立构思、运用自己的技巧与方法,直接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并产生出体现创作者个人特性的作品的自然人,其中包括小说家、诗人、散文作家、剧作家、作曲家、歌词作家、记者、画家、书法家、雕刻家、工艺品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摄影家、翻译家、计算机程序编制者等。美、日等国的版权法也承认法人为作者。【词目】作者【拼音】zùozhě【英文】anauthor;awriter∶文章的写作者;艺术品的创造者。∶创始之人。创始之人。礼记《礼记·乐记》:“作...

  4、局外人:《局外人》(L'Étranger)是法国阿尔贝·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莫尔索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莫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这种叙述毫无抒情...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