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犀行》杜甫的诗词 自古虽有厌胜法

非凡网 15 0

《石犀行》杜甫的诗词

  诗人:杜甫朝代:唐代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

  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

  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

  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

  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

  【石犀行作品赏析】

  【鹤注】李冰作石犀以厌水灭。上元二年秋八月,灌口损户口,故作是诗,然意亦有所寓也。《华阳国志》:李冰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后转置犀牛二头,一在府中市桥门,一在渊中。陆游《笔记》:石犀,在李太守庙内东阶下,亦粗似一犀,正如陕之铁牛。一足不备,以他石续之,气象甚古。《全蜀总志》:李冰五石犀,在成都府城南三十五里。今一在府治西南圣寿寺佛殿前,寺有龙渊,以此镇之。一在府城中卫金花桥,即古市桥也。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①,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②,天生江水向东流③。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④。今日灌口损户口⑤,此事或恐为神羞⑥。

  (《石犀行》,讽庙堂无匡救之人也。首段,讥厌胜之谬。江水东流,非关厌胜、目系灌口冲决,则知神不能为力矣。蜀人向夸此犀,尽诞妄耳。)

  ①《华阳国志》: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郡太守。②《汉·高帝纪》注:萧何立未央宫以厌胜之术,《郭璞传赞》:“虽稽象或通,而厌胜难恃。”③《莫愁歌》:“河中之水向东流。”④《华阳国志》:张仪筑成都城,屡颓不立,忽有大龟周行旋走,巫言依龟行处筑之,遂得坚立。城西南楼,百有余尺,名张仪楼,临山瞰江。《成都志》:李冰为蜀郡守,化为牛形,入水戮蛟,故冬春设斗牛之戏。祠南数千家,边江,低圮虽甚,秋潦亦不移。⑤李膺《益州记》:清水路西七里灌口,古所谓天彭关。《元和郡县志》:灌口山,在彭州导江县西北二十六里,文翁穿湔江灌溉,故以灌口名山。《旧书》:上元二年七月,霖雨,至八月方止。灌口损户口或是此时。⑥《书》:“无作神羞。”范成大《吴船录》:崇德庙,在永康军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

  修筑堤防出众力①,高拥木石当清秋。先王作法皆正道②,诡怪何得参人谋③。嗟尔五犀不经济④,缺讹只与长川逝⑤。但见元气常调和⑥,自免洪涛恣凋瘵⑦。安得壮士提天纲⑧。再平水土犀奔茫。

  (此欲扶正道以杜神怪。筑堤乃正道,厌胜乃诡怪。朝有良相以调元气,自然水不为灾。彼缺讹之物,非关经济,何不提去以灭其迹乎。修筑在官,而调和在朝,此推本之论也。此章亦八句分段。)

  ①《月令》:“季秋之月,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②《左传》:“作法于凉,其弊犹贪。”《通鉴》:光武信用谶文,桓谭谏曰:“观先王之所记述,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③丘迟诗:“诡怪石异象。”《易》:“人谋鬼谋,百姓与能。”④朱注:《蜀王本纪》、《华阳国志》、《水经注》、《成都记》,皆云李冰作犀牛五头,后来止二犀可见,其三头已不存,所谓“缺讹只与长川逝。”缺,损其数。讹,易其处也。⑤祖孙登诗:“长川照落日。”⑥《论衡》:“天禀元气,人受元精。”⑦《海赋》:“昔在帝妫、巨唐之代,天纲浡潏,力调为瘵。洪涛澜汗,万里无际。”⑧沈约诗:“安得壮士驻奔羲。”《后汉·陈蕃传》:“志清天纲。”《杜臆》:壮士,谓才相。天纲,谓国柄。《舜典》:“咨禹,汝平水土。”

  乾元元年九月,置道场于三殿,以宫人为佛菩萨,北门武士为金刚神王,召大臣膜拜围绕。当时黩礼不经甚矣,故有厌胜诡怪等语。且自李岘贬斥,朝无正人,故有调和元气之说。此诗寓言,亦确有所指矣。

  -----------仇兆鳌 《杜诗详注》-----------

  免费下载《石犀行》杜甫的诗词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杜甫: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

  2、元气:元气,最早属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元气论,中国古人关于构成生命与自然的基本物质观念。元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元气是万事万物的根源。元气论是最重要的中国传统宇宙观之一,其发源早,流传长久,影响广泛而深入。自上古产生气论思想之后,历经汉唐宋元明清各代而长久不衰;而且经历代思想家对元气论不断发挥引申,使得元气论思想内容不断丰富,日趋严密。元气论宇宙观的思想内容,既可以反映出其哲学立场,也可以显示出其思维水平。事实上,元气论宇宙观不仅具有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渗透到了中国古代科学认识的诸多领域,成为中国古代说明理解各种自然现象的思想工具。“元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

  3、华阳国志:《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地方志著作,是由东晋时期成汉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年—354年)的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全书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李雄、李期、李寿、李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士女目录等,共12卷,约11万字。《华阳国志》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洪亮吉认为,此书与《越绝书》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原作《华阳国记》。“华阳”一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华阳黑水为梁州。”意思是说梁州北至华山之...

  4、君不见:君不见是中国宋朝的作品,作者是赵汝鐩。君不见卢生枕上客邯郸,君不见淳于穴中到槐安。出将入相群儿仕,赐爵锡邑公主贵。黄梁未熟已欠伸,清樽尚在遽惊起,人生荣华欢乐亦如此。双毂昼飞夜旋一弹指,胡不看取二人梦中事。多出现于诗词句首,做反问用。意为:你没看见吗?你看啊!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意思就是:你难道没有看见吗?那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赵汝鐩(suì)(1172—1246)一作赵汝燧,字明翁,号野谷,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宋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1202)进士。曾任镇江(今属江苏)税务官,官至刑部郎中,监镇江府确货务,临安通判,诸军审计司军器监主簿。理宗绍定二年(122...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