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谋攻篇》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欲攻敌,必先谋

非凡网 11 0

曹操《谋攻篇》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谋攻篇

  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

  本篇讲述的是大战来临时需要采用什么样的策略。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曹操曰: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郭,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

  深入敌国境内,孤立国都,断掉它的内外联系,让敌国投降是上策。用兵力打败它则是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曹操曰:《司马法》曰:“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曹操曰:五百人为旅。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曹操曰:一旅已下至一百人也。

  原本作“一校已上”,已经改正。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曹操曰:百人已下至五人。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曹操曰:未战而敌自屈服。

  在《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乃是最佳的结果。

  故上兵伐谋,

  曹操曰:敌始有谋,伐之易也。

  在敌人还没有做出具体的筹划安排时,就出兵讨伐它。

  其次伐交,

  曹操曰:交,将合也。

  从外交上打击敌人,使之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其次伐兵,

  曹操曰:兵形已成也。

  攻击敌军,消灭敌军有生力量。

  下政攻城。

  曹操曰:敌国以收其外粮,城以攻之,为下政也。

  敌人把外围的粮食收集起来以守城,那么攻打城池必定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时间久了就更加不利,所以攻打城池乃是下策。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fén)辒(wēn),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yīn)又三月而后已;

  曹操曰:修,治也;橹,大楯也;轒辒者,轒床也。轒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具,备也;器械者,机关攻守之总名,蜚楼云梯之属;距闉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其城也。

  轒辒,古时候攻城使用的兵车。闉,堆一座高出敌人城墙的土山,士兵站在上面向城内的敌人射箭,为攻城的部队作掩护。蜚,原本是“飞”,今从《太平御览》改正。积,原本作“稍”,今从《太平御览》改正。

  将不胜心之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

  曹操曰:将忿不待攻城器,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杀伤士卒也。

  将领不可以意气用事,否则只会白白断送士兵的生命。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曹操曰:毁灭人国,不久露师也。

  消灭敌国,不能让部队长久地在外作战。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曹操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于天下,不顿兵血刃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就可以得到对方的国家和城池,不用劳顿军队,兵不血刃就可以得到天下,这是最好的策略。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曹操曰:以十敌一则围之,是谓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不用十也,操所以倍兵围下邳生擒吕布也。

  曹操举了兵围下邳生擒吕布的例子,说明用强大的兵力包围弱小的兵力,敌人将不战而败。不用十也,根据《通典》补。

  五则攻之,

  曹操曰: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

  有强于敌人五倍的兵力,就可以发起进攻,五分之三的兵力正面攻击,五分之二的兵力从旁策应。原本“二术”作“一术”,根据杜牧、张预的注改正。

  倍则分之,

  曹操曰: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

  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让我方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一术为正,一术为奇”是曹操领悟出的一种打法。

  敌则能战之,

  曹操曰:己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伏奇以胜之。

  敌我兵力相当,在作战过程中,善战者会在这个时候设伏,出其不意,战胜对方。

  少则能逃之,

  曹操曰:高壁坚垒,勿与战也。

  敌人城池坚固时就不要去攻打城池,避免无谓的牺牲。

  不若则能避之。

  曹操曰:引兵避之也。

  当我方的兵力不如对方的兵力时,不要与之交战。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曹操曰:小不能当大也。

  自身实力比较弱的时候,不要坚守,否则很可能会成为敌人的俘虏。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

  曹操曰:将周密,谋不泄也。

  国君和将帅的关系,国君信任将帅,将帅忠诚国君,这样亲密的关系,国家必定会强盛;如若国君和将帅发生了嫌隙,国家必定会衰弱。

  辅隙则国必弱。

  曹操曰:形见于外也。

  国君对将帅不信任,作战基本就会失败。这在战国时期常见。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mí)军;

  曹操曰:縻,御也。

  国君不了解前线的情况,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命令其前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命令其后退。国君不了解军中情况却要干预军队的指挥,不了解军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而随机应变,总想要下属无时无刻地向他汇报、请示,这样一来,肯定会延误战机,造成重大事故。曹操把“縻”解释为“御”,就是说作为国君,不能乱指挥,不能干预军中事务,不能独断专行而不给将帅随机应变的权利。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曹操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

  曹操的补充说明,意思是说军队中的制度、礼仪不能搬到国中,国中的制度、礼仪也不能搬到军队中,礼是不可以治兵的。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曹操曰:不得其人意也。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曹操曰:引,夺也。

  把“引”注为“夺”,各方诸侯看三军被搞乱,必然会前来进犯,并会取得胜利。由此可见,国君干预军中事宜,是自取灭亡的做法。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

  曹操曰:君臣同欲。

  国中上下、军中上下,利益、目标相同。

  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曹操曰:《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寡人”也。

  军队前进或后退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而随机应变,国君不应该随意插手。

  此五者,胜之道也。

  曹操曰:此上五事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了解敌人也要了解自己,方才百战不殆;不知道敌人而只知道自己,胜负各半;不知道敌人,也不知道自己,则每一战都会使自己陷入危险之中。

  免费下载曹操《谋攻篇》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曹操: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迁济南相,奏免贪吏,禁断淫祀。征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家。及董卓擅政,乃散家财起兵,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初平三年(192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军,自此兵力大振,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部。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东),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

  2、注释:注释是指解释字句的文字,也指用文字解释字句。可以是文字符号图片等多种形式。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为古书注释开始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有脚注、篇末注、夹注等形式。古籍注释列在正文之中,有双行夹注和夹注。现代书籍注释列于正文当页之下,称脚注,亦称本面注;列于文章之后或列于书籍之后者称篇末注。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全书注文的编排一般要求统一,以便于读者查考。注释在教科书中应用广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现代学术作品中的注释一般分内容解释...

  3、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出自枕书《博物记趣·尼克松总统与冰糖莲》:“这是比较文学中的佳话,且让文学家去赏析,这里不说下去了。”修辞:①夸张②比喻③拟人④反问⑤排比⑥对偶......2:修辞手法的作用词句表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现在在大学高中初中都要做赏析句子的题,可要怎么做好这一类题呢?现在我教大家几种方法,以便面对这种题时找不到主题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

  4、国君:国君,汉语词语,拼音是guójūn,意思是指封建制或君主制国家的统治者,通常实行终身制和世袭继承制。天子或诸侯国之君。《礼记·曲礼上》:“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后汉书·列女传序》:“若夫贤妃助国君之政,哲妇隆家人之道……则其徽美未殊也,而世典咸漏焉。”《宋书·五行志二》:“国君即位逾年而后改元者,缘臣子之心,不忍一年而有二君也。”清朱大韶《实事求是斋经义·之所自非衍文辨》:“天子之别子,封为国君,奉其先君为所出王。”...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