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抒情写景《字挟风霜》原文 注释 赏析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

非凡网 11 0

抒情写景《字挟风霜》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刺恶之诗,贵字挟风霜,遮几闻者足戒。(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卷下)

  【诗例】

  远别离

  李白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

  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解析】

  此诗载于唐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写作年代在天宝十二年 (753年)之前。诗中写到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及尧幽囚、舜野死的传说,发出“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的呼喊,显然是借古讽今,是对天宝时期,玄宗父子矛盾,权奸得势,政治昏暗的忧虑。特别是天宝五载(746年),奸相李林甫制造的一起针对太子李亨及其近臣的大冤狱,更可能是此诗切近的政治背景。以太子妃的兄长韦坚为首的一批重要朝臣或被杀,或被贬,一时震动全国。李白的挚友李邕、裴敦复惨遭杀害,崔成甫被流放。当时,李白自己也刚刚被排挤出京城长安,满腔悲愤、忧虑,凝成了这篇传世名作。

  清高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评此诗曰:“此忧天宝之将乱,欲抒其忠诚而不可得也。日者君象,云盛则蔽其明。啼烟啸雨,阴晦之象盛矣。小人之势,至于如此,政事尚可问乎?白以见疏之人,欲言何补,而忠诚不懈如此。此立言之本指。”诗人没有采取直接指斥、嬉笑怒骂的写法,而是将自己对朝政的抨击,对奸相的痛恨,对大权旁落的担忧化作字里行间的疾风与严霜。此处所说的风霜,既是威势横扫败叶,肃杀使大地生寒的风霜,也是指风诗、雅诗中隐喻性的“刺过讥时,所以匡救其恶”(郑玄语) 的美感教育作用。

  明代胡震亨评此诗:“借舜二妃追舜不及,泪染湘竹之事,言远别离之苦,并借《竹书》杂记见逼舜禹,南巡野死之说,点缀其间,以著人君失权之戒,使其词闪幻可骇,增奇险之趣。”其“闪幻可骇,增奇险之趣”,既有借古代传说以影射现实的奇幻色彩,又有字里行间所透射出的刺恶讥时的讽刺锋芒; 此可作“字挟风霜”的一个注脚。

  王寿昌提出“刺恶之诗,贵字挟风霜”,除此诗外,还举出魏晋与唐代几位作家的作品作为例证: “如阮嗣宗之 ‘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咏怀》),颜延年之 ‘君子失明德,谁与偕没齿’ (《秋胡语》),语虽含蓄而义实凛然。他如太白《古别离》(按: 即指《远别离》),于父子君臣之际,不胜忿激悲痛之情;少陵《丽人行》,于戚里嬖幸之间,无限迫切殷忧之意,亦可谓淋漓尽致矣。”总之,“字挟风霜”,则辞情激切,能强烈地表达刺恶嫉邪的鲜明倾向和严峻锋芒,发挥“闻者足戒”的感化作用。“字挟风霜”,不仅用于刺恶,也用于称美人物方面,如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所写:“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称美著名画师曹霸所画“凌烟功臣”画像,具有豪迈飞动的神威,可谓笔力矫健,“字挟风霜”。又如其《画鹰》一首。写“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张孝祥称:“言鹰之威猛,如挟风霜而起也”,此风霜之势恰恰从杜甫老笔苍劲,灵动飞舞的诗句中带出,给人以淋漓劲健的美感。

  免费下载唐诗艺术技巧·抒情写景《字挟风霜》原文 注释 赏析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写景:写景就是描写景物类,基本上属记叙的一种。在写景的文章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才能写出好文章来。一般我们用移步换景或者定点观察的手法来写景,这样可以使景动起来!在写人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中常常会有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一般用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起到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显示中心的作用。记叙文中也有一类文章,专门描写时令节气、山川湖海、日月星空、阴睛雨雪、花草树木以及居住环境、风土人情等等。怎样写好写景的记叙文呢?首先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世界上的景物千差万别,各有姿态,只有抓住所写景物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才能绘出它特殊的形象,写出它内在的韵味。朱自清的散文《春》描绘...

  2、唐诗: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

  3、注释:注释是指解释字句的文字,也指用文字解释字句。可以是文字符号图片等多种形式。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为古书注释开始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有脚注、篇末注、夹注等形式。古籍注释列在正文之中,有双行夹注和夹注。现代书籍注释列于正文当页之下,称脚注,亦称本面注;列于文章之后或列于书籍之后者称篇末注。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全书注文的编排一般要求统一,以便于读者查考。注释在教科书中应用广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现代学术作品中的注释一般分内容解释...

  4、艺术:对于艺术的观念,并没有普遍认同的定义,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下,艺术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事物,属上层意识形态。从古希腊至文艺复兴,西方所说的艺术指技术,在中国古代,艺术也指向技术。这种技术,乃是根据对物之正确、理性、真实的知识而进行实践生产的一种独特形式。现在通常所说的艺术,采用了18世纪以来的分类,以“美”的范畴统摄各门类,指绘画、雕刻、建筑、诗歌、音乐、舞蹈。纵观历史上关于艺术的观念,可以总结出艺术具有技术性、形式性和审美性的特征。从艺术涉及的范围来看,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接受者是社会各层人士,艺术表现的客观对象是社会和自然,艺术的创作活动的结果...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