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昌龄《出塞》小学生古诗鉴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非凡网 18 0

(唐)王昌龄《出塞》小学生古诗鉴赏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长征:长途出征。

  还:回来。

  但使:假如。

  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前?—前119),以英勇善战著称,先后与匈奴人作战七十余次,匈奴人数年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

  教:让,使。

  胡马:胡人骑兵。

  阴山:山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山间缺口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

  鉴赏导示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一说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他擅长写五言古诗、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最高,可和李白争胜,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这首诗通过写景、叙事抒发了作者希望国家安宁、民众安居乐业的爱国豪情。诗句《出塞》是古时军歌。塞,可做屏障的险要地方。

  鉴赏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明月”和“雄关”是最富边塞特征的景物,一下子把边塞的苍凉雄拔展现在读者眼前,这里,秦和汉,明月和关,错举见义,并非专指。正是这雄伟的关塞和历史的沧桑激起了诗人抗敌卫国的激昂豪情。“万里长征人未还”,征人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阻挡外族入侵的长城,诗句中表现出对戍边战士的赞美。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面对雄关怀古伤今,希望朝廷重视边境安宁,选任良将镇守,不让敌人跨越阴山一步。“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诗人衷心的愿望,坚定的誓言中洋溢着浓烈的保卫国家的激情。

  鉴赏要点

  [1]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风格高昂,意境雄浑。

  [3]语言明快凝练。

  免费下载(唐)王昌龄《出塞》小学生古诗鉴赏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出塞:《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生动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充分表现了胜利者的骄傲神态。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出塞二首⑴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⑵,万里长征人未还⑶。但使龙城飞将在⑷,不教胡马度阴山⑸。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⑹,战罢沙场月色寒⑺。城头铁鼓声犹震⑻,匣里金刀血未干⑼。⑴出塞:出关,出征。⑵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见义,秦汉时代的明月和雄关,即明月和雄关依然和秦汉时代一样。⑶万里长征人..

  2、古诗: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

  3、王昌龄: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汜水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唐玄宗开元八年庚申(720年),二十三岁,是年前后,曾居嵩山学道。唐开元十一年癸亥(723年),二十六岁,约在是年前后,客河东并州、潞州。开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岁约在是...

  4、鉴赏: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犹识别,辨识。《晋书·王戎传》:“族弟敦有高名,戎恶之。敦每候戎,辄托疾不见。敦后果为逆乱。其鉴赏先见如此。”谓赏识。唐李翱...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