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自己不争气的诗句集合200条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非凡网 73 0

说明不争气的诗句参考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礼记·大学》儒家主张的治国,齐家,是有密切关系的两件事,一个人的家教不好,而又能教人的,没有这回事。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妇女怀胎三月,出居别的地方,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胡乱的东西,说话、饮食用礼义来节制。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专利:集中,散逸:分散。这是颜之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要教导媳妇最好在初入门,要教好儿子最好在孩提时。

  ●天下之本在家。

  汉·荀悦《申鉴·政体》天下的根基在于家庭。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唐·韩愈《师说》如果爱护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清·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建树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宋·林逋《省心录》孩提:幼儿。善于教育儿女的`人,必须从小做起。

  ●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

  清·林纾《闽中新乐府》养蒙:教育、启蒙。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

  ●人材之成,自儿童起。

  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起:开始

  ●居身务其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居身:对自身生活行为的操守。义方:道义和思想行为的一定标准。

  ●爱子教之以义方。

  《左传·隐公三年》慈爱子女,要教育他们行事应遵守的规矩法度。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

  明·方孝孺《行善戒》犹:仍然。意指疼爱儿女但不能忽视教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父母爱子女,就得替子女作长远的打算。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道:道义,正道。适:正是。不从道义上爱护一个人,正是害了他。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荀子·大略》君子对于自己的子女,喜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优以辞色,用道理诱导他们而不强制压服。

  ●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贤明的人和有识之士教育子孙,总是勉励他们立志,而不是教以花言巧语;劝导他们正直,而不是从事奸诈;示范他们俭约,而不是示范以奢侈;赠送他们以训诫,而不是赠送以财产。

  ●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枣故养正当于蒙。

  明·王延相《雅述·上篇》 蒙:无知。童蒙,指儿童无知的时期。

  ●今教童子枣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讽:劝告。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不能已:不会停止。

  ●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齐:整治。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贤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

  清·张履祥《训子语》童稚:年幼时期。异日:日后。

  ●至乐无如读书,至安无如教子。

  《史曲·愿体集》至:最。

  ●爱之必以其道。

  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爱惜子女必须讲究方法。

  ●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成:成才。要想成就功业,必须家里有好的父兄,外有严格的师友。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教导儿子必须自己带头去做。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

  清·张履祥《愿学记》人们都想教好子女,但不懂得从我做起,这真大惑不解了。

  ●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求诸已,未可全责子弟也。

  清·张履祥《备忘一》率从:服从。反求诸己:自己要反思。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韩非子·外储说》做母亲的欺骗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样的家教还成什么样子。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威严:既有使人敬畏的气魄而又严格要求。慈:仁爱。畏慎:敬畏而谨慎。

  ●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礼义廉耻是尚。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3回为人应教以孝悌忠信的道理,治家应崇尚礼义廉耻的风气。

  ●贤母使子贤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 贤良的母亲会教育孩子学好。

  ●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子孙如果是有才德的,不须财富多;如果他们没有才德,财富多了反而会招来怨恨。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如果对子女偏颇宠爱,看来虽是优待他们,实际上是更危害他们。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

  元·〈冤家债主·梆子》延:延长。卿: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朋友、夫妇也以“卿”为爱称。贤:德行好,也指多才。

  ●父否母然,子无适从。

  宋·宋祁《杂说》否:不是这样。然:是这样。意即在教育子女上,父母的意见不一致,那么子女就无适从,教育效果就很差。

  ●慈母有败子,小不忍也。

  汉·桓宽《盐铁论·周秦》仁慈的母亲出了败家子,原因是从小就不忍严加管教。

  ●爱之太殷恩,忧之太勤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宠爱得太过分,操心得太多,枣虽说是爱护它,其实是伤害它;虽说是操心它,其实是恨它。

  ●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没有不败。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注》对子女的宠爱和骄纵正是害了他们。

  ●祸不出所憎,常出所爱。

  汉·傅干《皇后箴》祸患不产生于自己所憎恨的人,而常常产生于自己所宠爱的人。

  ●打是疼,骂是爱。

  《醒世姻缘注》指有时候的打骂,实际上是疼爱。

  ●恨铁不成钢。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6回借代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感到焦急不满。

  ●父刚母柔,教养道合。

  清·王夫之《周易内传》父刚:父亲刚严。母柔:母亲宽柔。

  ●努笞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家中没有怒责和鞭打,那么孩子的过错就出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宋·王应麟《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加教导,性情就会变化。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苏氏家语》孔子家的儿子不挨骂,曾子家的儿子不耍脾气,这是家庭善于教育的结果。

  ●我教子,惟一经。勤有益,劝无功。

  宋·王应麟《三字经》我教育儿子的,就靠一本经书。勤奋才有所成就,只知游玩儿戏是没有益处的。

  ●遗子黄金宝,如何教一经。

  《神童诗》留给子孙金银财宝,不如教他们熟读经书。

  免费下载怒自己不争气的诗句集合200条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不争气:不争气,读音bùzhēngqì,汉语词语,意思为使人或令人失望的。使人或令人失望的。在需要发挥作用时,未起到作用。不争意气。不自振作向上。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我可也不殢酒,不贪财;我不争气,不放歹,那妮子闲言长语,我只做耳边风,那里也将他来睬!睬!”《水浒传》第二四回:“都是你不争气,教外人来欺负我。”《红楼梦》第八十回:“不争气的孽障,狗也比你体面些。”《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争奈他自己不争气,终日在公馆里,同那些底下人鬼混。”金近《骗子骗自己》:“原来是自己那个不争气的儿子。”相关内容未经许可duplicate自41021653...

  2、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

  3、子女:子女:指的是父母的儿子和女儿,还有别的说法是年轻的少男少女。古代有用“子女”指男女奴隶。儿女。即:子代。①亦无子女。——清·袁枚《祭妹文》②帮助丈夫,教养子女,支持门庭,料量薪水。——《儿女英雄传》少年男女。如:掠夺金帛子女。男女奴隶。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杨伯峻注:“子女盖指男女奴隶。”【出处】《礼记·乐记》:“獶杂子女,不知父子。”郑玄注:“獶,獮猴也。言舞者如獮猴戏也,乱男女之尊卑。”【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杨伯峻注:“子女盖指男女奴隶。”【示例】《东周列国志》第三回:“...

  4、教育:教育(Education)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根据学校条件和职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授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实践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事物。人在其中,慢慢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到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