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秋天的诗句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衣杵相望深巷月,井桐摇落故园秋。(宋·陆游《秋思》)
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宋·陆游《秋夜》)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元·张可久《清江引·秋怀》)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秋景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王维《山居秋暝》)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宋·刘翰《立秋》)
雨侵坏甃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宋·陆游《秋雨中作》)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宋·程颢《秋月》)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宋·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秋心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刘禹锡《秋词》)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宋·欧阳修《木兰花》)
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宋·陆游《秋夜》)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宋·蒋捷《声声慢·秋声》)
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元·朱庭玉《天净沙·秋》)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教他珍重护风流。(清·纳兰性德《浪淘沙》)
秋悟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宋·朱熹《偶成》)
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宋·陆游《秋雨益凉写兴》)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宋·李觏《秋晚悲怀》)
免费下载形容秋天的诗句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秋天:秋季,是“春夏秋冬”四季之一。在我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中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根据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其指标是平均气温低于10℃的时期为冬季,高于22℃时期为夏季,10~22℃期间分别为春、秋季。在我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从现代气象学上划分,北温带的秋季在8月23日(处暑)~11月22日(小雪);南温带的秋季在2月19日(北半球...
2、声声慢:声声慢,词牌名,又名“胜胜慢”“人在楼上”“寒松叹”“凤求凰”等。此调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词,古人多用入声,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者以晁补之、吴文英、王沂孙词为正体,格律有双调九十九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八句四平韵等,另有双调九十七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等五种变体。仄韵者以高观国《声声慢·壶天不夜》为正体,双调九十七字,前段十句四仄韵,后段八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九十九字,前后段各十句、四仄韵等五种变体。此调风格缓慢哽咽,如泣如诉,多写愁苦忧思题材,代表作品有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声声慢,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词名《胜胜慢》,其题序云“家妓荣奴既出有感”,说明是为他的家妓荣奴...
3、天净沙:天净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属北曲越调,用于剧曲、套数或小令。全曲共五句二十八字(衬字除外),第一、二、三、五句每句六字,第四句为四字句,其中第一、二、五句平仄完全相同。此调主要有两种格式。正格为五句四平韵一叶韵,第一、二、三、五句为平韵,第四句叶仄韵;变格为五句三平韵两叶韵,第一、二、五句为平韵,第三、四句叶仄韵。偶有第四句不用韵者。代表作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天净沙,曲牌名,《太平乐府》注“越调”,用于剧曲、散曲套数和小令。因无名氏曲有“塞上清秋早寒”句,故又名“塞上秋”。朱彝尊《词综发凡》云:“元人小曲,如‘干荷叶’‘天净沙’‘凭栏人’‘平湖乐’等调,平上去三声并用……已为曲韵...
4、秋声:《秋声》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中体现了诗人悲愤激昂的爱国情绪。秋声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快鹰下韝①爪觜②健,壮士抚剑精神生③。我亦奋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兴,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④弓力劲。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①韝:同鞲,皮制的护臂套。②觜:同嘴,鸟喙。③参看刘禹锡《始闻秋风》:“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倦眼开。”④不让、不亚于。本诗于淳熙元年(1174)秋初作于蜀州。秋天来临,诗人由喜闻秋声想到打猎练武,由打猎练武想到驰骋疆场,又进而联想到北定中原的壮丽图景。全诗一反古代骚人墨客悲秋的陈辞老调,唱出了慷慨昂扬的励志高歌。陆...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