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举之·[双调] 折桂令
王举之
赠胡存善
问蛤蜊风致何如?秀出乾坤,功在诗书。云叶轻盈,灵华纤腻,人物清癯。采燕赵天然丽语,拾姚卢肘后明珠,绝妙功夫。家住西湖,名播东都。
【鉴赏】 这首曲的开头一句问得很有 “风致”,但蛤蜊跟元曲有什么关系?原来这里有个典故。
《南史·王融传》 说王融自视甚高,有一次他在王僧祐家作客,恰逢沈昭略也去了。三人坐定,沈便向主人打听: 这小伙子是谁呀? 王融听了很不高兴:连我都不认识,你还认得天上的太阳不? 脸有不悦之色,口中便有不平之辞。沈不理他,说: 这个浅薄的家伙太自负,别管他,我们且吃蛤蜊吧。在这个故事里,蛤蜊还未与元曲挂上钩。后来钟嗣城在 《录鬼簿序》 中又借此发挥:“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余有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借蛤蜊典故来讽刺那些把散曲看作俚俗小道的人,因而 “蛤蜊风致” 也就被用来指代散曲风格了。
那么这里所赠对象胡存善的 “蛤蜊风致” 又如何呢?作者说他的曲既有出自天然的灵秀,又得力于诗书功底的深厚,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像秋云一般轻盈,春花一般纤腻,和他本人一样清灵脱俗。但如果仅止这样,作为曲还不是上品。因为曲恰恰要俗。不俗不俚就成了词,成了诗,就沦为末流。在这一点上,胡存善的散曲语言可谓标准件: 采用散曲兴起地燕赵的方言俚语,糅合元初散曲前辈姚燧、卢挚的文辞精华,取长补短,融会贯通,自成一格,显出兼收并蓄的一番绝妙功夫。
最后作者用洛阳 (东都) 纸贵的典故点明胡氏的知名度——家住在西湖一隅而名扬天下四方,虽有溢美之意,但有前面的介绍作铺垫,倒也恰如其分。
胡存善是杭州人,生平资料流传下来的很少,除《录鬼簿》 称他是“士林之翘楚” 外,再就是本曲对他的称颂了,不管他的散曲是否确如王举之所称赞的那样,至少像他那样的 “蛤蜊风致” 在元散曲创作中还是很有代表性的。典型的 “蛤蜊风致” 不正是采天然的群众语言,拾掇诗书中前人的 “肘后明珠”,再用一番锤打锻造的绝妙功夫,加以捏合组装镶嵌而成的么?
免费下载王举之·双调折桂令·赠胡存善 原文 赏析 鉴赏 译文 注释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折桂:折桂,汉语词汇,科举时代指考取进士,现多借指竞赛或考试获得第一名。折:摘取;桂:桂树的枝条。因桂树叶碧绿油润,我国古代把夺冠登科比喻成折桂,古时科举考试正处在秋季,恰逢桂花开的时候,故借喻高中进士。《晋书·郤诜传》:“武帝於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因以“折桂”谓科举及第。唐白居易《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之句。唐杜甫《同豆卢峰知字韵》:“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唐权德舆《伏蒙十六书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
2、注释:注释是指解释字句的文字,也指用文字解释字句。可以是文字符号图片等多种形式。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为古书注释开始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有脚注、篇末注、夹注等形式。古籍注释列在正文之中,有双行夹注和夹注。现代书籍注释列于正文当页之下,称脚注,亦称本面注;列于文章之后或列于书籍之后者称篇末注。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全书注文的编排一般要求统一,以便于读者查考。注释在教科书中应用广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现代学术作品中的注释一般分内容解释...
3、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出自枕书《博物记趣·尼克松总统与冰糖莲》:“这是比较文学中的佳话,且让文学家去赏析,这里不说下去了。”修辞:①夸张②比喻③拟人④反问⑤排比⑥对偶......2:修辞手法的作用词句表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现在在大学高中初中都要做赏析句子的题,可要怎么做好这一类题呢?现在我教大家几种方法,以便面对这种题时找不到主题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
4、鉴赏: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犹识别,辨识。《晋书·王戎传》:“族弟敦有高名,戎恶之。敦每候戎,辄托疾不见。敦后果为逆乱。其鉴赏先见如此。”谓赏识。唐李翱...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