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莱·风雨渡扬子江》诗词选鉴赏
吴莱(公元一二九七年至一三四o年)字立夫,浦阳人。
风雨渡扬子江
大江西来自巴蜀,直下万里浇吴楚。
我从扬子指蒜山,旧读《水经》今始睹。
平生壮志此最奇,一叶轻舟傲烟雨。
怒风鼓浪屹于城,沧海输潮开水府。
凄迷滟灏恍如见,漭混扶桑杳何所。
须臾草树皆动摇,稍稍鼋鼍欲掀舞。
黑云鲸涨颇心掉,明月贝宫终色侮。
吟倚金山有暮钟,望穷采石无朝橹。
谁欤敲齿咒能神,或有伛身言莫吐。
向来天堑如有限,日夜军书费传羽。
三楚畸民类鱼鳖,两淮大将犹熊虎。
锦帆十里徒映空,铁锁千寻竟燃炬。
桑麻夹岸收战尘,芦苇成林出渔户。
宁知造物总儿戏,且揽长川入尊俎。
悲哉险阻惟白波,往矣英雄几黄土!
独思万载疏凿功,吾欲持觞酹神禹。
扬子江本是长江下游今江苏省内一段水域的专称,作品却远自万里外的大江源头落笔,用一个“直下”、一个“浇”字,写出了滔天的浪势。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述长江,仅至鄱阳湖以西的区段,诗人在此却说“旧读《水经》今始睹”,也是通过联想的激发,而显示了眼前江景的雄奇。“平生”两句更是酣畅地表达了此番渡江的感受。作者曾自诩“悬知平生奇,历览天下半”(《夕乘月渡荆门闸》),可谓曾经沧海难为水,大江也非第一次横渡,为什么会有“此最奇”的结论呢?原因就在于“一叶轻舟傲烟雨”上。这里有着雄视大江的快意,更有着睥睨风雨的自豪。这六句如同开场白,明点出“渡扬子江”的题面,而从诗人渡江伊始不寻常的心态中,已隐然可见“风雨”的影响。
以下十二句具体转入风雨渡江的绘写。“怒风”二句侧重写狂风大作,卷起高浪,挟来海潮,如在排办水神的府居。“凄迷”二句侧重写暴雨迷乱视界,使人恍惚如置身于三峡滟预堆中,而茫然莫辨东海的方向。“须臾”四句写风雨交加下的波面,光怪陆离,时而如草树摇曳,时而如鼋鼍掀舞,云沉处如巨鲸瞑浪,波闪时如龙宫漾月,而莫不使人心惊色变。“吟倚”四句写风波中对外界的种种想像:此时诗人或会在金山暮钟中感慨吟诗?上游采石早发的舟船踪影何在?风雨肆虐莫非是符咒招致?神巫至此不也会噤若寒蝉?……这一段层层加写,浓墨淋漓地绘染出一幅撼人心旌的长江风雨图。云诡波谲,鲸呋鳌掷,使人读后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向来”以下六句,是因壮奇的江景而激起诗人对历史特别是南宋前朝盛衰的遐思。长江天堑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时战事不绝。江边三楚残存的百姓无异于苟生的鱼鳖,而两淮的将领仍在江北戎马倥偬,余勇可贾。这一切终究无补于事。“锦帆”句用隋炀帝南巡扬州的故实,暗喻繁华事散。“铁锁”句用西晋王溶率师烧断拦江铁链、一举灭吴的往事,影指元军攻陷襄阳后,沿江直下,终于宣告了南宋的覆灭。“徒”、“竞”二字,显示出历史的严酷,言下有无限感慨。
就在诗人怀古的不知不觉间,船已渡过了江面,“桑麻夹岸收战尘,芦苇成林出渔户”,正是对岸所见的景色。连江风雨,历史风云,都在这一联中轻轻带住。盛衰的无常使诗人感到人事的无谓,而风雨渡江激起的豪情壮怀却依然不能平静。他要举起洒杯,向疏凿长江的大禹顶礼。这一结笔与作品起首遥遥呼应,可谓劲起雄收。
免费下载《吴莱·风雨渡扬子江》诗词选鉴赏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考虑到以下可能属于次要内容,所以默认折叠。
1、诗人: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诗人,通过诗歌创作、吟咏抒发激情,通过诗歌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诗歌传颂人间真善美。载入文学史上的诗人,应属于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的范畴。中国历代出现过众多的杰出诗人,如古代的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近代的徐志摩、闻一多、林徽因、戴望舒等;当代的厉声教、余光中、北岛、顾城、祁连山等。对于诗人的分类很多,如陆游、丘逢甲等称爱国诗人,高适等则称边塞诗人,陶渊明、厉鹗、孟浩然等称田园诗人,李商隐等称无题诗人,邮如斯、袁枚、赵翼、张问陶等称性灵诗人。另外,古今诗人的雅...
2、风雨:风和雨。刮风下雨。比喻危难和恶劣的处境。比喻纷纷的议论和各种各样的传说。引证释义风和雨。宋苏轼《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之一:“嘉谷卧风雨,稂莠登我场。”《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风雨潇潇夜正寒,扁舟急桨上危滩。”刮风下雨。《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辄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比喻危难和恶劣的处境。《汉书·朱博传》:“﹝朱博﹞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随从士大夫,不避风雨。”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事实上愫方哀怜他,沉默地庇护他,多少忧烦的事隐瞒着他,为他遮蔽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参见...
3、鉴赏: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犹识别,辨识。《晋书·王戎传》:“族弟敦有高名,戎恶之。敦每候戎,辄托疾不见。敦后果为逆乱。其鉴赏先见如此。”谓赏识。唐李翱...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