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 译文 注释 赏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调名称之一,后人多以它为题来吟咏边塞战争。李贺这首诗,堪称同题中的一篇佳作,它以不同凡响的笔触描写了边关一场惨烈的战争,一群报国的英雄,赞扬了舍生忘我的英勇精神。
“黑云压城城欲摧”,开篇一语精警,如高山坠石,令人惊绝。它用比兴和夸饰的手法,烘托出严峻的战争气氛。天空翻滚的乌云,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城头,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即将降临。这是自然现象,更隐喻着敌军铺天盖地而来的情形。敌军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笼罩着整个战场。诗一开端,推出一个险恶的战争环境,无疑一箭双雕,既交待了众寡悬殊的战争形势,又以此为起点,充分有力地展现守边将士英勇杀敌的风采。紧接的第二句写守边将士面对强敌,毫不退缩,紧急应战。满天乌云中偶尔逗漏缕缕阳光,与他们的盔甲相映,犹如鱼鳞闪烁,耀人眼目。这是一片黑暗中的灵光,它显示了将士们雄姿威武,凛凛然一身正气。
战火熊熊燃起,理应大笔铺写短兵相接的鏖战场面,然而,高明的诗人却避实就虚,着力渲染战场的氛围。第三句写弥漫在听觉中的战地悲声。深秋的战场,死一般沉寂,马蹄声,呐喊声,刀剑撞击声,声声不闻,只有号角声此起彼伏,伴随着凛冽的寒风呜呜咽咽,荡击长空,平增了十二分的凄厉。第四句则从视觉上写满目战场惨象,茫茫大地凝结着块块殷红的血迹。“燕脂”,即胭脂。“夜紫”,不必实指暮色。在黑云压城的境界中,白昼也如同黑夜,只有凭着从云缝里透射出来的阳光,才能看到奋战的血迹。将流血战斗的白天写成黑夜,这正体现了诗人一贯追求的奇诡的艺术风格。试想,在洁白的画布上涂尽浓墨,再泼洒下鲜红的颜料,斑斑驳驳,构成一幅何等怪异而极富象征意义的图画!三、四两句,在声色之间展现出战斗的激烈和战争的残酷。
在双方伤亡都很惨重的一场拼杀之后,照理说来,原本势单力弱的守边部队是无力再战了,然而,情形恰恰相反,他们从血泊中挺立起来,奋勇反击。“半卷红旗临易水”,形象概括地表现了守边将士重振军旅,奇袭挺进。“半卷红旗”是星夜急速行军,以减少逆向阻力。“临易水”,点明部队已推进到勇士荆轲的故乡,古来征战频仍的地区。“霜重鼓寒声不起”,写最后决战在晨霜重结之时,寒冷的空气致使金鼓难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五六两句由此点化而成,更添悲壮色彩,象征着守边将士虽顽强抗击,一战再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败局已定。
七、八两句笔锋一转,又道出将士们血战到底的气概。“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战国燕昭王曾在易水边上修筑高台,置千金于上,以招纳天下英才。“玉龙”是指剑。李岩《观道士磨剑》诗:“欲整锋芒敢惮劳,凌晨开匣玉龙皞。”守边将士同仇敌忾,为了报效朝廷,为了保卫国家,决心仗剑守边,血洒天涯。诗歌就在这气壮山河的心声之下戛然而止,余音不绝。古人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只要以身许国的豪情在,安知不会有胜利的结局?
黎简在《李长吉集评》中说:“昌谷于章法每不大理会,然亦有井然者,须细心寻绎始见。”这首《雁门太守行》,从构思到章法、遣词乃至平仄,都给人以一种陌生的感觉。诗人以一种罕见的反向思维,将英勇的将士放到最残酷的生命毁灭之时来考验,以浓厚艳丽的词藻来描写目不忍睹的生死搏斗,一切的黑暗环境与悲声凄色都是为了衬托将士们的悲壮情怀与磊落正气。细细读来,便不能不为诗人的苦心孤诣而击节赞赏。
免费下载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 译文 注释 赏析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考虑到以下可能属于次要内容,所以默认折叠。
1、呜呜咽咽:呜呜咽咽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wūwūyèyè,是一个象声词,表示悲泣声。呜呜咽咽wūwūyèyè悲泣声。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慧娘道:‘君若无计娶我,誓以魂魄相随……’说罢,呜呜咽咽哭将起来。”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回:褒姒曰:‘吾王千秋万岁之后,少不得太子为君。今王后日夜在宫怨望咒诅,万一他母子当权,妾与伯服,死无葬身之地矣!“说罢,呜呜咽咽,痛哭不已。”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五回:探春没听完,气的脸白气噎,越发呜呜咽咽的哭起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六回:“﹝黛玉﹞刚走到沁芳桥那边山石背后当日同宝玉葬花之处,忽听一个人呜呜咽咽在那里哭。”柳青《狠透铁》:“他...
2、注释:注释是指解释字句的文字,也指用文字解释字句。可以是文字符号图片等多种形式。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为古书注释开始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有脚注、篇末注、夹注等形式。古籍注释列在正文之中,有双行夹注和夹注。现代书籍注释列于正文当页之下,称脚注,亦称本面注;列于文章之后或列于书籍之后者称篇末注。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全书注文的编排一般要求统一,以便于读者查考。注释在教科书中应用广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现代学术作品中的注释一般分内容解释...
3、战争:战争是一种集体、集团、组织、派别、国家、政府互相使用暴力、攻击、杀戮等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由于触发战争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军人,因此战争亦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广义来说,并非只有人类才有战争。蚂蚁和黑猩猩等生物也有战争行为。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联盟)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最暴力的手段,是在自然界解决问题的办法手段之一,通常被认为是原始社会才会使用的方法。由于侵略战争给人类造成巨大的伤害,在现代人类社会不被认可。古代战争在阶级社会,战争是用以解决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