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注释、翻译、赏析
苏轼
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导读】
这是苏轼题在惠崇《春江晚景》画上的一首诗。惠崇是北宋初期有名的和尚,是宋初“九诗僧”之一,能诗能画。
【原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①,正是河豚欲上时②。
【注释】
①蒌蒿(lóuhāo):一种生在洼地的野草,可以食用。芦芽:芦苇初生的芽。②河豚(tún):是一种味道鲜美而内脏、血液带有毒性的鱼,产于海中,早春时,河豚从近海游入温暖的江河上游产卵繁殖后代,扬州、南京一带一般在农历三月前后捕捞食用。上:河豚逆水而上,人们准备捕捞河豚了。
【译诗】
竹林外的桃花已绽开了两三枝,
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感知。
遍地是春草初生芦芽刚刚出土,
正是肥肥的河豚逐水而上之时。
【赏析】
这首诗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水乡早春充满生机的景象。开头两句诗人使用白描的手法挑选最富有特征的景物“竹林”、“春江”、“鸭群”等,突出“早春”的季节特点和勃勃生机。诗的首句写静态,次句写动态;首句写实景,次句写推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后两句从万物生长的角度去写生机。江的两岸长满了野草,水边的芦苇也长出了嫩芽,河豚正欲逆水而上,渔民准备捕捞河豚,处处充满盎然的春意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首题画诗融诗于画,诗中有画。诗人抓住瞬间所见所想,把“春江晚景图”立体化、形象化,使人如临其境地感受早春美丽的风光,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春江:《春江》是一首清代七言绝句,作者是何绍基。整首诗描写了一幅山水画。几处渔村欸乃歌,轻烟染就万峰螺。乌篷摇入潇湘路,才信春江是绿波。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年号猨叟,湖南道州人。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进士,官编修,任国史馆总篡。做过四川学政,后来主讲书院。多历名山胜地,拓碑访古。他是著名诗人,杰出书法家。著有《东洲草堂诗集》、《文钞》等,善写山水景物,讲究温柔敦厚。其书法得力于颜真卿,探源篆书、隶书,融入行书、楷书,遒劲峻拔,自成一家。草书尤为一代之冠。欸乃歌:元结在道州时写有五首《欸乃曲》,他自注“欸乃”为“棹船之声”。欸乃实为渔翁唱歌结尾时的号子声。代指渔...
2、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
3、注释:注释是指解释字句的文字,也指用文字解释字句。可以是文字符号图片等多种形式。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为古书注释开始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有脚注、篇末注、夹注等形式。古籍注释列在正文之中,有双行夹注和夹注。现代书籍注释列于正文当页之下,称脚注,亦称本面注;列于文章之后或列于书籍之后者称篇末注。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全书注文的编排一般要求统一,以便于读者查考。注释在教科书中应用广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现代学术作品中的注释一般分内容解释...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