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四月的古诗词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唐·韦庄《台城》
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唐·白居易
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5、春潮来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8、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9、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姜夔《淡黄柳》
10、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11、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唐·李白
12、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南宋·翁卷《乡村四月》
1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4、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15、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16、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玉楼春》
17、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唐·杜甫《望岳》
18、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1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20、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
21、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唐·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2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23、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2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5、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
26、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27、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2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30、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3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唐·白居易《题大林寺桃花》
3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33、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贾至《春思》
34、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35、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36、独怜幽草岸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37、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38、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唐·杜甫《曲江对雨》
39、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40、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段(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朴素直白的对话),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借助绘画中的描绘(画出或描画)术语,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梅尧臣(宋)《和杨直讲夹竹花图》:“年深粉剥见墨纵,描写工夫始警俗。”尚仲贤(元)《柳毅传书》第四折:“向画阁兰堂描写在流苏帐,说不尽星斗文章,都裁做风流话儿讲。”沈德符(明)《野获编·山人·山人歌》:“赵伯起孝廉长王百谷八岁,亦痛恶王为人,因作《山人歌》骂之,其描写丑态,可谓曲尽。”浩然《艳阳天》第一一一章:“焦振茂少不得又把昨晚上的事儿描写一遍。”爷爷满头白发,尽显他的沧桑,额头上的皱纹记录着生活的艰辛。描写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
2、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1988年,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为白园捐立石碑,以纪念白居易,碑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1995年,4个日本人于此上书“樱献”。白居易画像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
3、谢灵运:谢灵运(385年~433年),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至刘宋时期大臣、佛学家、旅行家,山水诗派鼻祖,秘书郎谢瑍之子,母为王羲之的外孙女刘氏。出身陈郡谢氏,生于会稽郡(今属绍兴市)。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袭封康乐县公。起家大司马(司马德文)参军,历任抚军(刘毅)记室参军、太尉(刘裕)参军、中书黄门侍郎等职。刘宋建立后,降封康乐县侯,历任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太守。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以“叛逆”罪处死,时年四十九岁。谢灵运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兼通史学,擅长书法,翻译佛经,并奉诏撰写《晋书》,辑有《谢康乐集》。(概述内图片来源:《三才图会》)谢灵运很小的时候就聪慧过人,祖父谢玄十分看重他,跟亲近的人说:“我生了谢瑍,谢瑍却怎么生出灵运的呢!”谢灵运幼年时在钱塘道士杜炅的道馆中寄养,十五岁才回...
4、似曾相识:既视感,生理现象,也称幻觉记忆,“似曾相识”的意思,指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也叫海马效应。既视感是真实存在,有科学解释的东西,不属于灵异事件,只是大脑的想象力里曾经有浮现过类似的场景罢了。或者说既视感来源于大脑的联想,它联想出这个画面。“既视感”顾名思义,就是“似曾相识”,对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似曾相识”是人们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想了解为何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科学家得从知觉和记忆中的分类进行。分类的过程是知觉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经历。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越可能经历奇特的感受;经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长时间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另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经历这种感觉(也许这是因为他们在托尔斯泰或哪位文学巨匠的著作中经历过独特的感受)。调...
5、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花落去(拼音wúkěnàihéhuāluòqù),出自于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意为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也比喻某种力量或势力无可挽回地失落。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春恨词:一曲新词酒一杯,整愉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