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夏天景物的诗句古诗
在夏天里,乡村的早晨,有奇异的美景,一缕缕淡淡的晨雾像绸带飘在湛蓝的天空,绸带两头分别系着远处的大山和近处的田野。
1、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初夏绝句》
5、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秀》
6、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7、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8、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9、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10、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11、东窗晚无热,北户凉有风。——白居易《夏日》
12、接天莲叶无限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14、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绝句漫兴》
15、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16、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1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8、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初夏睡起》
19、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1、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22、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朱淑真《即景》
23、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24、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三衢道中》
2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26、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7、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28、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29、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0、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31、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白居易《宴散》
32、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杜甫《夏夜叹》
33、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34、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35、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南朝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36、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王令的《暑旱苦热》
37、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38、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柳宗元的《夏昼偶作》
39、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0、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二首·其一》
41、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畿的《三衢道中》
42、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43、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三衢道中》
44、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45、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唐·高骈《山亭夏日》
46、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47、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翁卷的《乡村四月》
4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喜晴》
49、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50、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李白的《夏日山中》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古诗: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
2、景物:景物,汉语词语,拼音是jǐngwù,意思是可供观赏的景色和事物。可供观赏的景色和事物。景致事物。多指可供观赏者。有何景物。——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晋·陆云《大安二年夏四月大将军出祖王羊二公》诗之一:“景物台晖,栋隆玉堂?”鲍照《舞鹤赋》:“氛昏夜歇,景物澄廊。”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江图》诗:“秋城玄圃外,景物洞庭旁。”宋·葛长庚《摸鱼儿》词:“问沧江,旧盟鸥鹭,年来景物谁主?”宋·何薳《春渚纪闻.天绘亭记》:“余择胜得此亭,名曰天绘,取其景物自然也。後某年某日,当有俗子易名清辉,可为一笑。”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时遇秋天,怎当那凄风冷雨,过雁吟虫,眼前景物,无一件不是牵愁触闷的。巴金《关于丽尼同志》:“小艇沿着沙面缓缓地流去,岸上的景物开始变为模糊。”在自然界,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甚至一虫一鱼都可以说是一种景物,景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3、范成大: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宋史》等误作“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宋名臣、文学家。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出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作为泛使出使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争求改定受书之仪,不辱使命而还。乾道七年(1171年),自中书舍人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调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升任参知政事,此后相继知明州、建康府,颇著政绩。晚年退居石湖,并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世,年六十八。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
4、夏天:夏季,是一年四季中第二个季节,从立夏起至立秋结束。气温高是夏季最显著的气候特征,但因地域、干湿环境的不同,会产生炎热干燥或者湿热多雨的不同气候。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夏季的气候并非一样。总体来说,我国东南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西南高海拔地区夏季凉爽降水少,西北地区夏季炎热干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表现为高温潮湿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在夏季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在中国夏季从立夏(公历5月5日至7日之间)开始,到立秋结束(公历8月7日至9日之间);西方人则普遍称夏至到秋分为夏季。在南半球,一般12月、1月和2月被定为夏季。在北温带,气象意义上的夏季为公历5月21日(小满)~8月23日(处暑);在南温带,气象意义上的夏季为公历11月22日(对应北半球的小雪)~次...
5、谢灵运:谢灵运(385年~433年),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至刘宋时期大臣、佛学家、旅行家,山水诗派鼻祖,秘书郎谢瑍之子,母为王羲之的外孙女刘氏。出身陈郡谢氏,生于会稽郡(今属绍兴市)。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袭封康乐县公。起家大司马(司马德文)参军,历任抚军(刘毅)记室参军、太尉(刘裕)参军、中书黄门侍郎等职。刘宋建立后,降封康乐县侯,历任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太守。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以“叛逆”罪处死,时年四十九岁。谢灵运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兼通史学,擅长书法,翻译佛经,并奉诏撰写《晋书》,辑有《谢康乐集》。(概述内图片来源:《三才图会》)谢灵运很小的时候就聪慧过人,祖父谢玄十分看重他,跟亲近的人说:“我生了谢瑍,谢瑍却怎么生出灵运的呢!”谢灵运幼年时在钱塘道士杜炅的道馆中寄养,十五岁才回...
6、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1988年,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为白园捐立石碑,以纪念白居易,碑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1995年,4个日本人于此上书“樱献”。白居易画像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