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肃的诗有哪些

非凡网 37 0

关于鲁肃的诗有哪些

  关于鲁肃的诗有哪些,鲁肃是三国里的人物,很多人都对他不陌生,鲁肃是个很多人尊敬和喜爱的人物,所以从古至今关于鲁肃的诗句是非常多的,以下为大家分享关于鲁肃的诗有哪些。

  关于鲁肃的诗有哪些1

  《赠兵部尚书鲁肃简公挽词三首》

  应运推邦直,乘时讲化源。

  不冠尝可奏,问树本无言。

  《赠兵部尚书鲁肃简公挽词三首》

  昔事重明邸,俄陶万物钧。

  专怀长孺直,终损武侯神。

  《赠兵部尚书鲁肃简公挽词三首》

  伟望岩岩峻,忠言谔谔昌。

  门无谢恩客,帷有献书囊。

  [唐]

  孙元晏

  《吴·鲁肃指囷》

  破产移家事亦难,佐吴从此霸江山。

  争教不立功勋得,指出千囷如等闲。

  《吴·鲁肃》

  斫案兴言断众疑,鼎分从此定雄雌。

  若无子敬心相似,争得乌林破魏师。

  [唐]

  周昙

  《三国门鲁肃》

  轻财重义见英奇,圣主贤臣是所依。

  公瑾窘饥求子敬,一言才起数船归。

  [宋]

  陈普

  《咏史下·鲁肃》

  龙虎鵷雏总可人,当阳倾盖便关金。

  荆州尺寸都相付,始是当年子敬心。

关于鲁肃的诗有哪些2

  鲁肃人物生平

  出身富豪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横征暴敛,豪族大地主疯狂兼并土地,农民大量逃亡,成为流民。在这民不聊生的情况下,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东汉王朝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东汉王朝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封建割据势力不断扩大,群雄四起,天下大乱。此时的鲁肃不仅不治家事,相反大量施舍钱财,卖出土地,以周济穷困,结交贤者。为此,深受乡民拥戴。

  时周瑜任居巢长,闻鲁肃之名,带数百人来拜访,请他资助一些粮食。当时,鲁肃家里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周瑜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毫不犹豫,立即手指其中一仓,赠给了他。

  经此一事,周瑜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主动与他相交,两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时公孙侨和季札那样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

  当群雄相互争夺的混战将要扩展到鲁肃家乡时,为了避害,鲁肃举家迁居东城。当时的东城,为袁术的辖地。袁术闻其名,请他出任东城长。但鲁肃发现袁术部下法度废弛,不足与成大事,率百余人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

  南迁时,他让老弱之人在前,自率敏捷强悍的青年在后。袁术得知鲁肃迁居,急速赶来阻拦。鲁肃排开精壮人等,张弓搭箭,对追兵说:“你们都是男子汉,应该明白大势。

  方今天下纷纷离乱,有功,得不到赏赐,无功,也受不到责罚,为何要逼迫我呢?”说着,命人将盾牌立在地上,远远开弓射去,箭把盾牌都射穿了。追兵一方面觉得鲁肃的话有道理,一方面估计凭自己的力量也奈何不得他,只好退回。鲁肃顺利到达居巢。

  不久,周瑜东渡长江,投奔孙策,鲁肃与他同行,把家留在了曲阿。见到孙策后,孙策很赏识鲁肃。后来,鲁肃的祖母去世,他回东城去办理丧事。

  刘子扬是鲁肃的好友,写信给他,信中说:“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三国志·鲁肃传》)。

  鲁肃同意了刘子扬的意见,安葬完祖母,返回曲阿,当即整顿行装,欲投奔郑宝。正巧周瑜已经把鲁肃的母亲接到了吴郡,鲁肃去见他,把刘子扬的建议和自己的打算都对他说了。

  时孙策已经去世,孙权仍住在吴郡。周瑜劝鲁肃留下来,他说:“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三国志·鲁肃传》)。

关于鲁肃的'诗有哪些3

  鲁肃造句

  1、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

  2、攻心吕蒙招降纳附,富豪鲁肃敛财聚宝。

  3、下午,可拜访鲁肃墓和岳州文庙。

  4、敖烈和鲁肃一日长谈之后,当即任命鲁肃为幕宾,负责协调文武官吏之间的调度。

  5、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

  6、原来襄阳庞统,字士元,因避乱寓居*东,鲁肃曾荐之于周瑜。

  7、唐朝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大有蜀汉关羽应鲁肃之约单*赴会的遗风。

  8、孔明曰:"鲁肃必不曾见吴侯,只到柴桑和周瑜商量了甚计策,来诱我耳。

  9、你可如此上前拿住鲁肃,则吴*自退,荆州安如磐石。

  10、温酒斩华雄,河北英雄皆丧胆;单*会鲁肃,*南名士尽低头。

  11、我自然知道正是鲁肃的到访才促成了孙刘联盟,等下他们见面之后,诸葛亮便要和鲁肃过*,舌战群儒,一展风采。

  12、孙权派鲁肃索要荆州,刘备哭着不肯还。鲁肃说:好歹也是个皇叔啊!怎么成了钉子户?诸葛亮说:别急!刘哥就是个房奴,只有使用权,所有权还是你们的!

  13、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密请鲁肃到船上。同时,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好,向曹营进发。

  14、这之后的吴国更会俟机袭取益州,真正完成周瑜,鲁肃所制定的南北对峙计划.

  15、吾水战、步战、马战、车战,各尽其妙,不像你鲁肃只会陆上守要点,打伏击,至于周瑜只有水战一能。

  16、毕业才几天,他就在教学上取得了这么多成果,真是士别三日,的确应当刮目相待。还不是后来那个让鲁肃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吕蒙。

  17、刘备、乔玄、周瑜、孙权、吴国太、鲁肃、孙尚香都由名家大腕出演,就连剧中的丑角乔福,这样一个小人物,都由丑行大腕湖*剧院院长朱世慧扮演。

  18、可史书中记载,这二人都是风流倜傥,文采盎然之人,周瑜为人大气,心胸宽广,鲁肃自幼聪颖,多谋善断。

  19、乃以南郡、建平两郡予备,分豫章为番阳郡,改兴昌郡为汉昌郡;复以程普领*夏太守,治沙羡,鲁肃为汉昌太守,屯陆口。

  20、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策,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建立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伐吴失败后,刘备于永安举国托付于诸葛亮。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

  2、刮目相待:刮目相待(拼音:guāmùxiāngdài)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也作“刮目相看”。(鲁)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后人据此提炼为成语“刮目相待”。吕蒙,字子明,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将领,曾经跟随孙权转战江南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参加赤壁大战,之后又定计攻取蜀国的荆州,擒得关羽。但就是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虎将,竟然曾经是个没怎么读过书的人。吕蒙小的时候,家里比较贫穷,一直都没什么机会读书,长大以后跟着孙权带兵打仗,更没有时间读书了。吴主孙权虽然也喜欢带兵打仗,但却是一个文学水平很高的人。他是文武全才,在他的治理之下,吴国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觉得像吕蒙这样...

  3、三国志:《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

  4、鲁肃: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人),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鲁肃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建安五年(200年),在周瑜的引荐下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大战后,鲁肃常被孙权比作东汉开国元勋之首——邓禹。孙权专门为鲁肃而设立赞军校尉一职。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

  5、士别三日:士别三日,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原文讲述吕蒙原是一介武夫,经孙权劝学后,渐有学识,鲁肃称之“士别三日,非复吴下阿蒙”,指隔了很久,常与“刮目相看”连用,形容大有长进、焕然一新。吕蒙《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中记载: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魏晋南...

  6、一方面:一方面,汉语词语,拼音是yīfāngmiàn),释义是有关的几个人或几件事之一。(1).指有关的几个人或几件事之一。(2).连用。连接并列的两种相互关联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1).老舍《正红旗下》四:“在我们这一方面,母亲希望大姐能来。”(2).孙中山《民族主义》第四讲:“故此后世界人类要分为两个方面去决斗:一方面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方面是二万万五千万人。”毛泽东《工作方法(草案)》:“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九:“伪工会理事长确实想排挤陶阿毛,一方面固然因为陶阿毛在工人当中有一定的威信和影响,另一方面陶阿毛不买他的账。”该词条未授权duplicate自41021653...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