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传统和习俗的诗句
1、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韩琦《九日水阁》
2、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3、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4、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张先《青门引·春思》
5、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6、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7、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8、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9、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10、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11、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皇甫冉《春思》
12、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13、时闻先朝陵寝,有不忍言者。——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14、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5、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李商隐《观灯乐行》
16、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徐凝《七夕》
17、群品欣欣增气色,太平依旧独闲身。——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18、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19、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20、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21、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温庭筠《清明日》
22、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3、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24、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25、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26、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27、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慧霖《闰中秋玩月》
28、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文森《九日》
29、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0、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31、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32、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王建《七夕曲》
33、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34、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35、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36、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37、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38、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39、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中秋》
40、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41、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42、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43、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44、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柳恽《七夕穿针》
45、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46、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47、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48、清愁诗酒少,寒食雨风多。——张镃《寒食》
49、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文森《九日》
50、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望乡台:望乡台,原指古代久戍不归或流落外地的人为眺望故乡而登临的高台,既可能是人为建造的,也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后来,随着佛教地狱体系的引入,望乡台从现实建筑演变为虚幻存在﹐成为神话传说中,进入地狱的鬼魂们可以眺望阳世家中情况的地方,有时也借指阴间。在中国古代,有北宋龙图阁直学士、民间传说中的第一清官包拯(俗称包公、老包),在死后出任阴间的阎王的传说。据说,包拯最初是出任的是第一殿阎罗王,因为地狱第一殿是距离阳间最近的地狱建筑,又因进入第一殿时各路鬼魂尚没有饮孟婆汤,鬼魂们对阳间的生活和亲人们还存有眷恋之心,因而常常有鬼魂登上阴间的名山,企图再回望一下阳间的情景,但他们却无法望见。在这种思亲欲见却不得相见的煎熬中,不少的鬼魂都在深夜暗自啼哭,声音悲惨,催人泪下。作为第一殿阎罗天子的包拯心地善良,大慈大悲,听闻此事,动了恻隐之心,命鬼差建筑了望乡台,并将其迁至天子殿旁边,允准阴曹亡魂遥望自己生时的家乡与亲人。因此,望乡台又称“思乡岭”,成为...
2、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1988年,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为白园捐立石碑,以纪念白居易,碑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1995年,4个日本人于此上书“樱献”。白居易画像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
3、九月九: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习俗:习俗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ísú,是习惯风俗的意思。习字最早见于,字形作习,上部是鸟羽毛的象形,下部是声符。《礼记·乐记》等均有相关记载。东汉学者许慎将习字解释为“数飞也”①,即练习或学习飞行的意思,这是习字的本义。习字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在本义基础上又演变出多种重要含义,习惯、习性便是其中的一种。《礼记·乐记》说:“五年视博习亲师”,学者解释其中的习字含义是“常也”。常即经常、惯常。经常、惯常自然成为习惯,这便是习俗的习的基本定义。俗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铜器铭文《卫鼎》等)。《说文解字》说:“俗,习也”。这是用转注的方法来解释俗字的含义,表示俗与习在意义上具有同一性的一面。《周礼·大司徒》疏说:“俗,风俗也”;《荀子富国》注说:“俗,谓民之风俗也”;《吕览·长攻》注说:“俗,常也”;《周礼·大司徒》注说:“谓常所行与所恶也”。根据以上解释可知,俗的意义与习字相近或相通,确切而言,便是风俗的意思。习与俗连文合并成习俗一词,...
5、范成大: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宋史》等误作“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宋名臣、文学家。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出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作为泛使出使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争求改定受书之仪,不辱使命而还。乾道七年(1171年),自中书舍人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调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升任参知政事,此后相继知明州、建康府,颇著政绩。晚年退居石湖,并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世,年六十八。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
6、李商隐: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郑州。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李商隐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商隐三岁左右,随父李嗣赴浙。不到十岁,李嗣去世。李商隐只得随母还乡,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李商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