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翻译归园田居(其三)诗词鉴赏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
种豆南山①下,草盛豆苗稀②。
晨兴③理荒秽(huì)④,带月荷(hè)锄⑤归。
道狭⑥草木长⑦,夕露⑧沾⑨我衣。
衣沾不足⑩惜, 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注释
①南山:指庐山。
②稀: 稀少。
③兴: 起床。
④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⑤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⑥狭: 狭窄。
⑦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⑧夕露:傍晚的露水。
⑨沾:(露水)打湿。
⑩足: 值得。
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 违背。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前四句描写早出劳动晚上归家的生活。一、二句写种豆。作者在南山下种了豆,不久长出了豆苗,可是由于杂草长势旺盛,影响了豆苗的生长,稀稀落落长得不快。三、四句写锄草。为了使豆苗长得好,作者清早起来就到豆园清除杂草,天黑了才头顶月亮扛着锄头回家。这两句写出劳动生活的内容是种豆、锄草,“晨兴”、“带月”,从早到晚,表现了他劳动的辛勤。一个做过官的知识分子,能够如此自觉而辛勤地在乡间劳动生活,实为可贵。
后四句写归途中的情感。一、二句写夕露沾衣:作者荷锄回家,走的是狭窄的田间小路,小路上草木丛生,草木上的露水沾湿了作者的衣服。三、四句表露了作者的情感:衣服被露水沾湿了毫不足惜,只要让我不违背归隐从事农耕的志愿。作者从辛勤的劳动生活中得到乐趣,表示了不再出山的态度。
作者通过这首诗描写了自己归隐的劳动生活,表示了决绝黑暗的官场生活的坚决态度。
熔情、景、理于一炉,是本诗的一个特点。前六句主要是叙事,叙事中有情有景,也含有哲理。这六句,句句叙事,又句句有景。三、四两句写作者为护苗而急于除草的心情,“带月荷锄归”则包含着作者对一天劳动收获的喜悦和有月伴归的美的感受。要使苗长得好,就要除去妨碍其生长的野草,这是自然的规律,也包含着社会哲理。末两句以抒情表露情感,则是把前六句的描写都总结在其中。作者从前六句所表现的事、情、景、理中,得出了从事劳动的乐趣,下定了“但使愿无违”的决心,自然而符合情理。
其次是平淡恬美。一整天的锄草劳动,对于做过官的知识分子应该是很不平常而辛苦的。可是诗中写得平平淡淡,只用“晨兴”两句概括了一天的劳动,而且写出“带月荷锄归”等句描绘了归途的情景。这种恬美的田园夜景,表露出作者怡然自得的情趣。以平淡恬美表现田园的景物和生活,是陶渊明诗歌特有的风格。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酉阳桃花源五柳广场雕塑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
2、鉴赏: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犹识别,辨识。《晋书·王戎传》:“族弟敦有高名,戎恶之。敦每候戎,辄托疾不见。敦后果为逆乱。其鉴赏先见如此。”谓赏识。唐李翱《答韩侍郎书》:“其鉴赏称颂人物,初未甚信,其后卒享盛名为贤士者,故陆歙州、常简州皆是也。”宋黄庭坚《和答莘老见赠》:“儿曹被鉴赏,许以综九流。”明徐渭《送俞生之入楚》诗:“归来逢鉴赏,几度抹山窗。”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东山之圣泉...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