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分类按题材分

非凡网 65 0

诗歌的分类按题材分

  咏史诗

  1.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 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姜夔《扬州慢》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杜甫《蜀相》

  边塞诗

  1.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气魄沉雄、慷慨悲凉。王昌龄《从军行》

  2.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杜甫《兵车行》

  田园诗

  1、热爱自然,喜爱山水田园美景;

  2、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3、憎恶黑暗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人格

  4、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

  杜牧《山行》

  陶渊明《归园田居》、

  王维《山居秋暝》

  离别诗

  1.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李煜《虞美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李白《赠汪伦》,柳永《雨霖铃》

  3.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渐》

  4.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孟浩然《宿建德江》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九月九: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王昌龄: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汜水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唐玄宗开元八年庚申(720年),二十三岁,是年前后,曾居嵩山学道。唐开元十一年癸亥(723年),二十六岁,约在是年前后,客河东并州、潞州。开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岁约在是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开元十四年丙寅(726年),二十九岁。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是年有《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之作。“山阴崔少府”即崔国辅。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王昌龄(2张)开元十五年(727年...

  3、建功立业:建功立业,汉语成语,拼音是jiàngōnglìyè,意思是建立功勋,成就大业。出自《上两制书》。建:建立;功:功勋;业:事业。宋·苏轼《上两制书》:“古之圣贤建功立业,兴利捍患,至于百工小事之事皆有可观。”【近义词】建功立事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建立功勋和事业。示例……凭着这资格可以~,也可以升官发财。◎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第七》明施耐庵《水浒》第六十八回《宋公明夜打曾头市卢俊义活捉史文恭》他日归顺朝廷,建功立业,官爵升迁,能使弟兄们尽生光彩。明姚茂良《精忠记》第三出:“元帅威名震边陲,震边陲;建功立业在须臾,在须臾。”...

  4、诗歌: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汉族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整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汉族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汉荀悦《汉纪·惠帝纪》作“诗謌”。唐朝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唐宋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


标签: 诗词鉴赏